第23章 創富篇(1)(2 / 3)

黃世惠是台灣企業界第二代相當引人注目的富豪,與台灣許多企業家不同,他原是一位腦外科專家。五十開外才接管企業,涉足工商界。克服了種各困難,他本著正派經營的信條,從頭做起,從實踐中摸索經驗。他秉持“不要分是誰的責任,自己應該率先努力”的思想,迅速使自己成為內行。

從醫師到“三陽工業公司”的董事長——三陽工業公司,在台灣可以說是大名鼎鼎。在島內,一提到三陽產的“野狼”牌摩托車,幾乎達到了無人不知的程度,在三陽最輝煌的日子裏,台灣的三個摩托車騎手中至少有一個騎的是三陽的產品。即使經過了40年的風風雨雨,現在的台灣摩托工業界,“三陽”仍是無可替代的“霸主”。

從黃世惠接管“三陽工業公司”的那一天起,他就再三地宣布以“正派經營”為其經營指導思想。他聲稱自己的賺錢哲學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不是什麼錢都賺的,乞丐的錢就不賺。”

1988年黃世惠毅然購入了“國泰信托投資公司”的大多數股票,出任公司董事長,於11月11日正式接管這個爛攤子,從而跨入了金融業。當時他自己也說“國泰”是個“火中粟子”,“國泰信托”是1985年台灣“十信風暴”中的主角,已經瀕臨破產,無望收回的放款將近200億元新台幣,淨值僅950萬元。上任之初,黃世惠僅帶了三個慕僚,以“正派經營”為其經營指導思想,在公司內推行“三陽式”的分層負責與獎懲製度,貸款業務不同金額由不同等級的主管全權決定,同時,主管也擔負起完成業績的成敗責任。黃世惠個人與關係企業不向“國泰信托”貸款,嚴格的製度使“死水”重新流動起來。七年後“國泰信托”信托資金從240億元新台幣猛增到918億台幣。擁有總資產已突破1100億台幣。這時的黃世惠開始涉足銀行業了。

“正派經營”是黃世惠事業成功的保證。

取財有道,無愧於心人生在世,不要憂慮得不到錢財,怕隻怕得到財富後不能好好地使用。官祿、福份也是如此,不要擔憂它不降臨,應該擔心的是能不能無愧於心地得到它。

這就是說一個人隻要肯勤勉地做事,開源節流,財富是不難得到的。怕隻怕自己懶惰成性,又揮金如土,如果是這樣,這一生你就別想擁有財富。人的一生最可怕的是得到了財富而不好好地去用它,不是當了守財奴,就是花天酒地、奢靡浪費,這樣,財富反而成了害人的東西,不僅害自己敗家喪身,更危害社會。實際上,財富如果用於正途,未嚐不是一股力量,樂善好施,有益民生,才是真正發揮財富的妙用。所謂“天要你富莫太奢”,都是告訴我們要善用金錢。

世人都渴望官祿和福份,然而究竟有幾人能得到呢?如果財富不是從正道而來,卻盡是做一些虧心損福之事,不但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也將自己的人格輸掉了。其實,福祿本無定數,又何必太過執著呢?倒不如求自己內心的福祿,“無諂無曲便是心官,不借不求便是心福”,任憑誰也奪不去搶不走了。做官求福是如此,經商求財同出此理。作為一個現代商人,就更不能為富不仁、貪小利而失大義。古往今來,有多少富商豪賈是因為貪利忘義而成為富翁的呢?即使有,他也是生活在人世唾沫之中而抬不起頭來,這樣,即使你擁有萬貫家財又有什麼臉麵活在人世呢?

高明的生意人決不唯利是圖,更不會獨吞全利,而是使對方也獲得滿意的利益,隻有這樣,才能抓住顧客,贏得市場,也才能最終戰勝競爭對手。然而,在現代商場中,雖然很多人都明白其中道理,卻往往不願意這麼做,相反倒是弄出許多舍義取利的蠢事來。他們往往就這樣經商、取財,最終落得個背信棄義、見錢眼開的罵名。

信用和商譽是無形的財產

人而言,信用和商譽非常重要。而信用和商譽,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獲得。因為買賣並不是隻做一次,所以如果違背了正道,就無法持久。一次不正當的行為,很快就會傳遍大街小巷。這時,任憑你如何辯解——“不,隻有那一次,我再也不會那麼做了”,一定沒有人會相信你。

失去信用和商譽隻是瞬間的事,而一旦失去了,想要恢複就必須再花很長時間。所以,要時時自我警惕。

常聽說做生意最重要的是重信用。比如說,在拐角那一家店買東西最放心,就是說那家店最有信用。某家商店的商品又好又便宜,那家飲食店的東西最可口,這家西裝店如期交貨,像這種叫人花錢花得放心、樂意,也就是有好信用的店,一定是賺錢的店。商店也好,工廠也好,事務所也好,不隻你一家,顧客要選哪一家那是他的自由。因此,做生意最大的課題就是如何使顧客不走入別的店而走入你的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