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顯然受了故事的感染,脊背挺直了許多,人也精神了許多。片刻之後又搖搖頭:“這些人真是老有所為呀!可咱這普通老百姓怎麼和人家比?”
“恰恰是在老有所為這點上,咱老百姓誰都可以和他比。”我笑了,“日本有這麼一位老太太,她就敢於老有所為,在70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隨後的25年裏她一直冒險攀登高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上有名的。後來她竟以95歲的高齡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齡昀高的紀錄。我們身邊也有好多這樣的實例。在泰山石階上,我就曾經與一位老人攀談。我問:您高壽啊?老人答得睿智而幽默:1912啊!記得那年是1992年,算來已是80老翁。有一位老人,70多歲了還應聘到建築工地當技術人員,休閑時研習書法不斷,一筆工秀的小楷讓人讚歎不已。我還親眼見過一位家鄉的農家老人,硬是在年過80的時候,親自操持翻蓋了新房……”
“是啊,是啊,這我信,我身邊有幾個老夥計,退休了都有自己的事情做,就比我活得有精神,別人也說他們比我年輕得多。”老先生確信了人可以老有所為,轉而又問,“可,為什麼老有所為延緩衰老呢?”
延緩衰老的秘訣
說起延緩衰老健康長壽,人們常常想到的是養花,種草,遛彎,散步,等等,這固然不錯,可更為積極的對策還是心理學提供的昀為關鍵的一條秘訣——永遠有一顆年輕的心。這是延緩衰老健康長壽必須的一種心理前提。
人的生理年齡與曆法年齡並不是完全同步,人的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更不是完全同步。因此,人的年老並非一定與人的衰老並行發展,人的心理衰老與生理衰老並非一定並行發展。“少年老成”,那是說有些年輕人的心理年齡發展先於生理發展;“未老先衰”,那是說有些中老年人的心理年齡早衰於生理年齡。這就是說,一個人的衰老程度既取決於曆法年齡,也取決於生理年齡,更取決於心理年齡。作為老年人,生理衰老並非真正的衰老。隻有一個人的心理衰老的才意味著真正衰老。因為心理衰老了,就失去了強烈的生活動機,興趣索然,無所追求,無所事事,消沉漠然,自暴自棄,也就抑製了生命潛能的發展,因而加劇身心的老化。
分析至此,我說:“心理學研究的結論是:自以為老了,比自認為不老的人更容易身心老化,一個人往往就像自我認為的那樣老。因此,您應該有一顆永遠年輕的心。您說是不是這麼個理兒?”
“對,對。”老先生頻頻點頭。
老先生的肯定鼓勵了我,我一口氣說下去:“心年輕了,身體也年輕了。有顆年輕的心,在工作、生活、交往、儀態、言行之中,您就會忘掉自己的年齡,就不至於時時處處以老者自居。於是,您就會照樣自自然然地走自己走的人生路,幹自己樂意幹的事,讀自己樂意讀的書,跳自己樂意跳的舞,穿自己樂意穿的衣服,交自己樂意交的朋友,談自己樂意談的心,戀自己樂意戀的愛……
老先生開懷大笑了:“還戀什麼愛?我那老伴也是60多歲的人啦!”
“老夫老妻情更深嘛!”我也笑了,“更重要的是,有顆年輕的心,自然就會老有所為,從心靈深處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老有所為會使您的生命之樹常青。說不定十年二十年後,您也是一個‘笑眯眯的白胡子老頭’呢!”
老先生的沉沉暮氣一掃而光,臉上果真蕩起笑眯眯的波紋,眼裏閃動著新的希望之光。告別的時候,老先生年輕了許多。
願老先生永遠年輕。我默默地祝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