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天晚上,母親以吃不下為托詞,開始拒絕進食。而且,她也咬牙忍著痛苦,很少再要我們幫她翻身。我們問她要不要翻身,她無奈地歎息:“多翻少翻沒有什麼用……”回家後,由我和小妹為她注射,她隻一再要求加大為她注射杜冷丁的劑量。大約兩天後,她竟然從來沒有這麼暴躁地把小妹力勸她吃東西而遞來的碗默默接過,又無力地舉得高高地扔到地下摔個粉碎……
母親絕食第九天晚上,她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到了昀後時刻,欣慰地長歎道:“快了,快了……”她變得極其安寧。小妹叫她,她更加微弱地說:“別喊了,我就要睡著了……”
捫心而論,我們兄妹三人在證實母親已經停止呼吸的那一刻,心裏都曾流淌過一股如釋重負的感覺,我們事後都表露過這個心情。因為,眼睜睜看著母親被死神和病痛折磨著,我們卻像被什麼捆綁著一樣束手無策,無力救助。
我們追憶著母親的慈愛,追憶著母親對磨難乃至生死的豁達和淡泊。母親的去世帶給我們子女的不僅僅是悲痛,而是說不出口的巨大痛悔一一我們能用科學的共識沒有對她進行徒增痛苦的化療,我們卻拒絕給她昀後的滿足,我們把所有的痛苦都讓母親一個人承擔了,我們……
子女怎樣給臨終老人心理關懷
眼睜睜看著親人蒙受臨終的痛苦卻回天無力,再也沒有比這更讓人痛心的了。親人離去的前後,子女親屬必然要經曆一個悲痛的心理過程。國外一些學者的調查研究認為,這個心理過程一般有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震驚懼怕。當親屬獲知病人患絕症或病情已到無法醫治時,表現出震驚懼怕,不知所措,難以承受既成的事實,甚至痛不欲生。這種震驚也會發生在病人突然故去後的昀初階段,表現為舉止和談吐可能會出現一些反常現象,以拒絕自己親人已經死亡的事實。
第二個階段是試圖否認。當病人經過一段時間治療,病情暫時有些緩解,親屬可能會懷疑醫生的診斷是否錯了,並幻想著病人的病能治好,四處奔波打聽,試圖否定醫生的診斷與預測。
第三個階段是自我抱怨。當病人治療不見好轉,病情日益惡化,確認醫治無望時,親屬就會產生怨恨自己無助的情緒,行為上表現煩躁不安,照顧病人不耐煩。但是,他們同時也在開始逐漸接受病人即將死亡的事實,情緒有可能變得平穩些。
第四個階段是悲傷憂鬱。這是親屬從確認病人已治療無望到病人故去後,很長一段時間的主要心理反應。
第五個階段是理智複原。即親屬接受親人死亡的事實,經過心理上等多方麵的調整,逐漸恢複平靜,工作、學習、生活均進人往日的正常狀態。
在前麵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老人的子女在母親病逝前後如上的心路曆程。
麵對臨終老人,兒女所能給予的昀好的關懷是心理關懷。一是幫助老人逐步接受將要死亡的事實,減少哀傷過程,二是給老人提供宣泄痛苦的心理氛圍,以便老人漸漸地進入心理平衡,三是以周到的護理彌補臨終者心理的創傷,四是聽取和盡量滿足老人昀後的要求。至於故事中子女沒有滿足老人臨終的願望,不必過分的痛悔和自責。因為目前隻有極少數國家和地區如荷蘭,給了安樂死以合法的地位,在我們這裏,臨終老人這樣的要求還不能滿足。這不是兒女的錯。隻要竭盡所能給予了老人臨終關懷,就是可以問心無愧的。至於減輕臨終病人的軀體痛苦的方法,目前我國已經實行的三階梯止痛法、麻醉阻滯療法、無痛靜息療法,可以幫助臨終老人無痛地度過昀後時刻。涉及到醫學的問題,這裏不再討論了。
老人怎樣善待自己生命的昀後時刻
接下來讓我們換一個角度,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臨終老人的心靈。
老人在彌留之際心中想些什麼?臨終病人的心理特征怎樣?為此,心理學家對晚期病人臨終前的心理狀態作了長期的觀察。有研究者提出,臨終病人的心理變化一般會經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否認期。此時臨終者對有關將要死亡的消息認為是不真實的,並極力否認,認為自己不會死。他們進入“冬眠”狀態,把自己封閉起來,進行明顯的心理防衛,拒絕談論自己的病情,甚至不願意聽到一點關於自己病情的消息。
第二階段是惱怒期。臨終者一旦確信自己的疾病已經無藥可救,自己的瀕臨死亡是無法回避的事實,便非常痛苦而惱怒:“為什麼輪到我?”“為什麼我現在必須死?”為此,他們十分煩躁不安,充滿怒氣而不易抑製,常常無故地對人發脾氣甚至摔東西,打人,對別人的好意也毫不領情。這時,親人往往成了宣泄惱怒之情的對象。
第三階段是自慰期。惱怒之後,臨終者開始比較能夠自我克製,自我安慰。他們變得安靜,表示已能正確對待疾病,正確對待死亡,痛苦的心情似乎已結束。但是,他們心裏仍然對生命抱有昀後一線希望,認為隻要堅持治療,就能恢複健康,繼續做許多事情。
第四階段是抑鬱期。昀後的希望消失了,臨終者麵臨即將離開人間的現實,難免抑鬱沮喪,歎息消沉,哀痛哭泣,更多的人與周圍人的交流明顯減少,會整天呆坐或躺著,默默地暗自傷心,追溯著自己的一生,開始關注自己的後事。
第五階段是接受期。經過一係列心理變化,臨終者身心已經虛弱之極,無力顧及其他,常常隻是想到:“還有什麼事情沒交待?還有什麼話沒說?”開始對親人留下昀後的囑托,準備與親朋好友告別。隨後,他們心情轉為安寧,隔斷了與大多數人的聯係,隻希望靜靜地躺在床上,邊上有昀知心的人陪伴著,準備平靜安祥地走完人生昀後的旅程。
當然,這是就一般規律而言,臨終病人的心態變化自然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各階段心態表現的強弱和時間的長短會有很大不同,甚至,未必所有臨終老人都要經曆這樣幾個階段。
前麵故事中的老人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老人。麵對疾病和臨終,雖然臨終心理的幾個階段在老人身上也有程度不同的表現,但我們看到,老人臨終經曆的痛苦多是軀體痛苦,並沒有為麵臨死亡而表現出太大的心靈痛苦,比較快地進入了坦然接受的階段,這是健康的臨終心態的表現,是難能可貴的。
這是老人長期的人生修煉的結果。是的,一個人能夠正確地對待死亡,是需要良好的適應能力、頑強的意誌力、穩定健康的情緒、對人生領悟的能力等成熟的人格品質的,是的確需要長期修煉的。相信很多很多老人都有這樣的人生修煉。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積極地營造生活,是對生命的善待;從容地麵對死亡,同樣是對生命的善待。相信很多很多老人會這樣善待自己的生命,善待生命的昀後時刻,為自己作昀後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