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劈柴照紋劈,找尋考場金規律(4)(1 / 3)

二、歸類連線,綜合訓練,強化鞏固

所謂“畫線”,即歸類連線。也就是打破課與課之間的界限,將有關的知識綜合歸類,形成一條條知識線,而後進行歸類綜合訓練。這是搞好複習的中心環節。具體做法是:

首先,把教材中的有關“標誌”、“原因”、“表現”、“意義”、“作用”、“區別”、“關鍵”、“本質”、“關係”等問題進行歸類整理,形成知識線。然後根據歸類整理的知識線找題目練習。其次,歸類綜合訓練可以把所學知識按題型分類進行綜合訓練。可分為填空題、選擇題、簡答題、說明題、閱讀分析題等題型。練習內容既要抓住基礎知識,還要突出重點、難點。

在題型歸類訓練中,要注意弄清各類題型的答題思路、方法和技巧,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誤。很多人對於閱讀理解題、判斷說明題、理解說明題審題拿不準,答題沒有把握。這就要開拓思路,盡可能把與本題目相關的內容都列舉出來,然後加以適當選擇,可以避免可能出現的失誤。其次,要弄清題型變化特點,拓寬解題的思路,提高其靈活變通的能力。近幾年來,政治試題除了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查,更注重綜合能力的考查,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具體表現在“變一題為多題”,即一個問題可變化為多種題型。“變多題為一題”,即把幾個問題聯係起來變成一個綜合運用題。如果掌握了這些題型變化特點及解題思路,原來那些望而生畏的難題,也就變得簡單了。

三、重點複習,聯係實際,靈活運用

所謂“抓點”,即重點複習。也就是進一步突出強化重點、難點,並能靈活運用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分析認識當今一些社會現象,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搞好複習的關鍵。要達到這一目的,須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選準重點和難點。對每課中的重點難點在複習過程中反複強調和訓練。如:教材中共有哪些重點?哪些難點?都要心中有數。

其次,對重點難點問題要吃透,真正理解掌握,不可死記硬背。可以用圖表歸類對比的方法,找到容易混淆的難點之間的區別與練習。

再次,理論聯係實際,解決實際中的問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原理,而且還要多關心了解當今國內外重大時事政治及社會熱點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要學會運用所學觀點和原理來認識分析這些社會現象。在這方麵作一些習題,並且認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這樣說,“鋪麵”是基礎,“畫線”是中心環節,“抓點”是關鍵。三者相互聯係,不可偏廢。相信掌握好這三個環節,複習就能事半功倍。

曆史:習慣、方法、全過程

提起曆史,很多人會感到頭疼。高中曆史幾大本書,信息量非常大,加之高考曆史命題的難度,靈活程度都不斷在發展,所以很多同學感到曆史費了大勁但總也學不好。事實上曆史科學有他特殊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邏輯。初學者不了解這些,總是深陷於曆史史實的記憶梳理之中。因此,掌握曆史學習的方法摸清曆史命題的特點,是我們致勝的法寶。

在高考複習當中,首先我們得檢討課堂中的學習的優缺點。先說說應該怎樣正確地進行課堂學習。我們在課堂學習中不但要重視知識的掌握,而且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能力。時代要求我們培養的是跨世紀人才。我們的著力點不要隻放在學習書中的曆史史實。而且要學會曆史科學的思維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對於我們來說,受魚莫若學漁。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該挖掘課本的豐富內涵。挖掘課本所提供的本質和精華是提高學習的關鍵。挖掘課本中內在的因果並列關係和曆史發展的規律是激發學習興趣、進而進入深層思維的前提。

如:在學習“907年,朱溫廢掉唐朝皇帝,唐朝滅亡。”這一史實時,通過挖掘課本的內涵,提出問題。具體設問有: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生產發展,因而社會安定,國力強盛,曆史上稱之為什麼?而到唐玄宗天寶年間,出現了怎樣的危機?造成這種危機的原因有哪些?上述危機導致的直接後果是什麼?它為什麼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還有哪些因素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又是什麼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統治?唐朝滅亡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是什麼?這段曆史的學習,給了我們什麼啟示?這樣學習,既保持了思維的深入,又加強了對唐朝“強盛——衰弱——瓦解——滅亡”這段曆史的學習,提高了深層思維的能力。

其次,應該利用圖表活躍思維,加深對史實的理解。我們的曆史課本上有相當數量的插圖(曆史地圖、表格、代表人物畫像等),在實際學習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它們,不能僅限於強記曆史人名、地點、年代、時間、事件等單純知識而且要多留心利用圖表加深理解和記憶曆史史實。利用圖表可采用兩種方式:一是直接利用課本地圖,加深理解。如:《鴉片戰爭》一節全文插圖有八幅,根據插圖理解史實:哪些插圖生動地顯示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力量和決心?哪些插圖反映了英國的侵略本質?哪些插圖可看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這樣,既生動又深刻,若利用得當,效果是顯著的。二是根據需要自製一些圖表,創設新意境,加深理解,以增強直觀性。如:通商口岸是中國近代史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侵略戰爭和不平等條約,擴大對華商品輸出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學曆史教材中涉及到通商口岸的條約有五個,1842年的《南京條約》,1858年的《天津條約》,1860年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1885年的《中法新約》,1895年的《馬關條約》。其中開放的城市有20個。那麼怎樣記憶並理解呢?我們可以自製圖表,將條約作為一欄,通商口岸作為另一欄,比較各條約之間的不同。也可以利用地圖,將每個條約涉及的城市用不同的顏色標定出來,看看每個帝國主義國家,通過不同的條約具體侵占了那些地方,是沿海還是內河。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特點,當時的曆史背景,大環境是怎樣的。這樣不但利於記憶,而且可以以點帶麵加深對曆史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