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劈柴照紋劈,找尋考場金規律(4)(2 / 3)

再次,從整體出發認識曆史體係的結構性特征。曆史知識的整體性,通過曆史知識結構體係的建立而體現出來,因此要加強曆史知識結構的學習,把握課本的基本內容及其內在聯係,形成科學的有層次的曆史知識網絡,尋找曆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律,培養獨立思維能力。例如:凡爾賽體係這個曆史概念,通過建立曆史知識體係從整體上加以闡述,才能全麵掌握。第一,體係的結構:《凡爾賽和約》(即對德和約)連同協約國同戰敗國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土耳其簽訂的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係。第二、體係的作用是建立了帝國主義在西方的統治秩序。首先,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其次,改變了中東的政治格局;再次,改變了帝國主義在中東和非洲的統治秩序。第三、維係體係的國際機構是英法控製的國際聯盟。第四、體係的影響:凡爾賽體係隱含著許多矛盾。對戰敗國的掠奪,加深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分贓不均,加劇了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與帝國主義的矛盾。這些矛盾的發展,對二三十年代的國際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凡爾賽體係這個知識網絡的學習,既深化了基礎知識,又加強了知識結構化的效果。曆史知識整體性的學習是係統的,有條理的,有重點的學習,既便於知識的儲存,又便於知識的提取,能夠有效地保證曆史學習的質量,提高曆史學習效果。同時,把握結構,梳理線索,提取係統知識要點,歸納曆史認識的過程,也是對課本內容進行理解、分析、歸納和綜合概括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思維能力培養的過程,有利於把能力培養落到實處。而且這種方法在高考的複習中應該多多使用。這樣才能適應不斷變化,推陳出新的命題形式。

最後,應該將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與曆史學習聯係起來,培養史論結合的能力。

我們所學習曆史,是運用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的體係敘述、編排的。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為指導,用這種方法揭示曆史的本質,認識曆史的基本過程,分析曆史事件,評價曆史人物,總結曆史經驗,探索曆史發展的規律。這是應對高考命題所要求的思維能力的基本前提,也是高中曆史學習能力的最高要求。中學曆史教材對曆史的認識貫穿了辯證法的、曆史的、唯物的觀點,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諸如人類社會不斷向前進步;人類社會在矛盾中前進,矛盾形成曆史運動;曆史上的發展是漸進與飛躍的統一,是前進性與曲折性,上升性和回複性的統一,呈螺旋式上升運動;一切曆史發展都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處於支配地位;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傑出人物隻能順應而不能改變曆史發展趨勢,更不能主宰曆史。上述基本觀點在曆史教材中雖無直接表述,但卻滲透在具體的曆史事件的敘述和分析中,學習中應該用心去認識和掌握。如以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為例,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專製統治嚴重阻礙了英法資本主義的發展;從理論上認識,兩國革命實質上是封建社會內部成長起來的資本主義生產力同舊的封建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同上層建築之間矛盾的必然結果;革命後兩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表明革命後建立的新生產關係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而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又如,有人說:“如果沒有韋石之變或當時全軍北伐,太平天國革命本可成功。如果光緒皇帝是實權皇帝,戊戌變法未嚐不可取得成功。”。這些觀點之所以錯誤,是因為它隻看到曆史的偶然性而忽視了曆史發展的必然性,僅看到現象而未能抓住本質。片麵誇大了曆史人物的個人曆史作用;隻有把必然性與偶然性,現象與本質結合起來,才能抓住曆史事物的本質聯係,揭示曆史發展的真實麵目,農民階級由於自身的小生產者的局限性,民族資產階級由於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都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隻有習慣於這種分析模式,才能達到考綱所要求的史與論有機結合,做到觀點與材料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