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探討一些考試複習當中的方法與策略。首先應該明確知識框架,從整體上把握課本體係和學習要求。高中曆史課本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麵內容:①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各章節知識的總綱,大事年表是課本內容最簡明的大事記,這是課本的總體知識框架,需要從宏觀上把握。②每章開頭的“引言”。“引言”主要說明本章內容所處時期的國內外形勢,以及本章內容的特點。③正文內容(大字)和閱讀內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課文的主體,是考試命題的依據,屬於必須掌握的內容。閱讀部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或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內容的過渡,或是正文的展開性敘述等等。④原始資料。可以聯係課文內容加以分析,是培養思維能力,進行材料分析訓練的良好素材。⑤表格、圖畫。要弄清其與正文的關係,安排這圖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題和練習題。思考題是高層次的練習,練習題是基本的作業。⑦學術爭鳴。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能大膽質疑,養成求知的好習慣。
其次,學會學習曆史的一般性方法。比如學習曆史事件,一般可分成背景(原因)、經過(措施)、結果(影響、評價)三個方麵進行。對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的評述要放在當時曆史條件下,考慮主觀動機、客觀效果,並以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些重要觀點,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設、原因和結果、現象和本質等基本原理,要求學生逐步運用這些理論觀點分析說明曆史現象,以提高史學素質等等。
再次,要學會多種多樣的學習方法。比如:質疑學習法、循環學習法、“點線麵”學習法、相關學習法、同類項合並學習法等。以質疑學習法為例,它包括質疑、思疑、解疑三個環節。通過提出疑問,創設問題的情境,可以調動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通過思考和討論,不僅能獲得書本上現有的知識,還能探索到許多新知識,發現新問題,從而極大地提高思維能力。
最後,掌握一定的專項學法指導對考試複習也是大有裨益的。比如:“怎樣記憶曆史年代”,一般可采用諧音法、聯想法等方法。以諧音為例,要求①先變音。把難記的年代以發音相同或相似的文字、語言代替它。②把變音後的內容人為地聯係起來。如:馬克思誕辰是1818年5月5日,可以記作:“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資本主義嗚嗚叫”,等等。
另外,在學習,複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十分關鍵的。學習能力是由多方麵要素構成的一種較為複雜的特殊才能,隻有經過有意識的、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逐步形成習慣,而後才能培養起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1.以“曆史學習常規”規範學習過程。“曆史學習常規”包括①預習:瀏覽課本,了解大意,記下疑點。②上課:全神貫注,邊聽邊記,積極思考,主動答問。③複習:及時複習,時常回憶,歸納重點,消除疑點。④作業:獨立完成,注重思路,規範格式,及時訂正。⑤考試:考前係統複習,突出重點;考中仔細審題,講求速度;考後分析失誤,彌補不足。
2.要在學習曆史課本時應養成:①“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學習寫讀書筆記。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②“心眼口”三到的習慣。學習時做到心想、眼看、口念,加上前麵的手畫(寫),既有助於發揮多種器官並用的作用,又有利於集中精力,從而有效地提高自學質量。③善於自我提問的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並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即使想錯了也大有益處。④“不恥下問”的習慣。中國學生的通病在於不會提問。這裏有兩種情況:一是提不出問題,一是羞於提問。有了問題,自己解決不了,又死要麵子,不肯問人家,這樣問題越積越多,學習就會陷入被動局麵。
學習習慣屬於非智力因素範圍,它同意誌、興趣、情緒及學習的刻苦程度、學習方法等均有密切的聯係。因此,在曆史學習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進一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保證。以上就是我對曆史學習的一點粗淺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