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給自己搬個梯子(2)(1 / 2)

語文:厚積薄發,初露鋒芒

記得還在子弟中學的時候,我的語文成績就很好。原因不外是自己比別人更加勤奮:我的很多知識都是自己學習獲得的,每一步都走得紮紮實實,每一個腳印都使出了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對於每一冊語文教科書,我都把課文熟讀若幹遍,不但背誦重要的課文,而且還把課文下麵的重要的注釋都熟練掌握。我們家在廠裏的家屬院,是老式的排房,門前沒有院子。所以我就在門前狹長的小路上來回踱步著背書,雖然家屬區很吵鬧,盡管周圍有不少人家放著音樂,無論寒暑,無論刮風還是萬裏晴空,我都堅持著背書。這種準備不但對於當時的考試而言是必要的,而且為未來的高考打下了堅實的知識根基。與此同時,我還很愛看優秀作文,有一次去逛市中心的書店,為了買幾本心愛的作文書,我花光了所有的錢,隻能步行一個多小時走回家去,到了家說明情況,父母都嗔怪我太傻了,但在那個時候確實是把作文書看成是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不但看作文時異常投入,精心分析這篇文章的好處或缺陷,而且還不時背誦一些優秀作文,重點是記憶其中描寫比較優美的句子。剛開始的時候,似乎看不出什麼效果,然而積累到一定的時間,我在寫作的時候往往能熟練運用各種修辭手法,能夠做到思如泉湧,信手拈來。所以,每次語文考試我的作文成績都特別好。記得一次期中考試,我發揮想象力,寫了一篇自己當時非常感動的悲劇,獲得了老師的一致好評,得了滿分。因而,這段時間,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時期,我的基礎更多是通過勤奮的汗水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建構起來的。

在轉入重點中學後,麵臨不同的學習環境和近乎陌生的老師和同學,我更多的是想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這種環境,如何讓老師對我熟悉起來。當時的語文老師是位老先生,精神矍鑠,記得我上他第一堂語文課的時候,老師為同學們講授古文,在課間,他意味深長地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句話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深處,鼓勵著我、鞭策著我不斷地奮發向上,力求把各個方麵都做到盡善盡美。課後,老師布置的作業就是背誦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我對這個作業很重視,回去以後反複背誦,認真領會其中的妙處,覺得這篇文章不僅文思優美、琅琅上口,而且還非常富有思想性,因而發自內心的喜歡這篇古文。第二次上課的時候,老師讓同學舉手來當眾背課文,我對自己是胸有成竹,所以主動舉手,獲得了這次機會。這對我來說很重要,不僅讓許多同學都認識到我的實力,而且也讓這位老師對我這個剛轉來的女生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爾後,我的作文多次受到表揚,我的語文成績遙遙領先。當時覺得比較有效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就是,熟讀每一篇,弄清楚每一個字作何解釋。這種辦法對於初學古文的人來說極為有效,正如對英語的學習一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基礎功,就培養起一種最為基礎的語感,看到一些沒有接觸過的古文,也能看出到底講的是什麼意思。這對於以後的學習來說,真是不可缺少的苦功。與此同時,對於一般的課文,我都要精心背誦課下重要的注釋,既包括詞語的解釋,又包括成語的掌故。所以,往往在考試中,總能碰到“熟悉的麵孔”,使得我的對自己的信心大大提升。

曆史:立足課本,多線記憶

曆史這門課可能是大家都感到比較難考的一科,實際上,每一個文科考生都知道,文科並不像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隻要好好背,就能拿高分。曆史這一門的高考題就是典型的例證,有時候你背得滾瓜爛熟,也不見得能拿到高分。一方麵是選擇題,得分快,失分也快,特別是多項選擇,一個就3分,這就要求把失誤率降到最小。而且曆史的論述題也是比較難,要求不僅僅寫出史實,更要寫出一些建立在史實之上的理論,也就是對理論水準有一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