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針對這種情況,認真做了分析判斷,得出的結論就是:緊抓課本,以不變應萬變。因為無論是客觀體還是主觀題,無論形式如何得靈活,追本溯源,都是出自於課本。所以最精明的複習方略就是掌握課本知識的角角落落,這隻是前提,在此基礎上,要善於總結和比較,形成比較係統的知識體係,這應該才是關鍵。當時曆史老師給我們講授了高三的新課,然後就以時間為順序帶著我們來複習。我一邊跟著老師的進度,爭取三天一個小複習,一周一個大複習,把老師所教的知識掌握好;一邊參考當時陝西教育出版社出的曆史線索圖冊,自己整理了多個線索,把曆史知識分為不同的專題,加以總結和記憶,這是按照同老師不同的思維模式進行又一種複習。而這種方式和老師的方式是同步的、互為補充的。例如,關於中國古代史,我把曆代盛氏王朝的帝王作為一個專題來梳理曆史材料,這樣,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再到其他王朝的著名帝王,我主要考慮的是他們所主持的一些重要的變革措施,或是一些重要的政策,以及這些措施或政策在曆史上的意義;還有,戰爭從來都是中國古代史中的重要內容,我把這作為一個專題來組織史料,把曆史上著名的戰役放在一起加以比較,看哪些是以少勝多、哪些是以弱勝強的,同時分析這些戰爭對於曆史進程的影響。這樣,我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把曆史知識的記憶同考試的特點相結合,在平常的模考中就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一直在班上居於第一名的位置。而到高考考場上,更是有了質的飛躍,曆史的所有選擇題中,我僅錯了一道多選題,其他的都正確無誤,這就為曆史拿高分奠定了有利的基點。
而主觀題的複習過程中,我找了一本全是簡答題和論述題的書,書上還附有答案。我選這本書,主要是覺得它的答案都是史論結合的,許多理論我們在高中階段都沒有學過,不過我就把這本書認真地看了一遍,重要的題目我都進行了背誦和記憶,掌握了不少理論上的知識,也學會了曆史在答題過程中,如何在史實的基礎上引出理論上的判斷。例如,關於赤壁之戰,這本書上不僅寫出了赤壁之戰的起因和結果,而且進一步指出,這場戰爭也說明,當時南方的經濟已經是比北方發達了,所以從經濟基礎上看,北方也難於超過南方。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理論的具體應用。在高考過程中,當時一道曆史論述題,要求答出一曆史事件的意義,我不僅寫出了書上的東西,而且還認真思考,寫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從最後得分看,判卷老師根據評分準則給我這道題加了分。所以,我的主觀題成績也很不錯,加上客觀題沒什麼錯誤,最終得了126分的高分。
政治:迎難而上,注重分析
在高考中,我的政治成績也在當時的了很高的分數:125分。其實,很多人想不到的就是,我在高考前的政治成績還不怎麼樣,從上高中開始,我就非常怕這門課。因為,一方麵不知道那些多選題該怎麼答,搞得我頭暈眼花的;另一方麵,不知道怎麼答政治的簡答題和論述題,在這方麵我覺得手足無措。但是,我知道,隻有政治拿到高分,才不會影響整個考試的全局,如果這門課拉了後腿,我就有可能在高考過程中失利。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下定決心,使出吃奶的勁兒,也要攻克這個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