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給自己搬個梯子(3)(1 / 2)

所以,在高三複習的緊要關頭,我在保證其他功課複習進度的前提下,著手花大力氣來複習政治。政治的客觀題其實和曆史一樣,也都是來自於課本,但是它更強調的是理解力。比如說,可能會出一個詩句或是一個現象,讓你來判斷這說明了哪些哲學原理,表麵上看是風牛馬不相及,但實際上題目的本質是考察學生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是說不單是要背熟一些命題,更要搞清楚,這些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這樣就不難做出判斷了。因此,我抽出很多時間來專門複習政治書中的重要理論和命題,同時還經常思索它們的具體含義。另一方麵,我還購買了一些經典的政治例題解析,經常做題,經常思考為什麼選擇這個,為什麼不選那個,諸如此類的問題,訓練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們做題不正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出題人的不一致,這樣的話,我們所做的判斷就同答案不同。所以,多做題的目的是使自己多考慮出題人的意圖,看他們出這道題想考察我們哪方麵的知識,看他們喜歡用哪種方式來引出一個命題。而且,做題做得多了,也會發現政治選擇題的解題規律:有些多項選擇題,一看題目就知道改選什麼,這樣的話就從四個選項中選出這些答案;也有些多項選擇題,看到題目後不知道具體選什麼,這時候可以采用排除法,把明顯不正確的答案剔除掉,剩下的自然是正確的;還有的多項選擇,很難判斷或者用排除法也難以選出正確的,這時候就需要充分開動腦筋,先看出題人要考的是哪部分的知識,而後回憶這部分的內容,對於每一個答案都作出具體認真分析,從而得出答案。而單項選擇題則比較簡單,主要方法是把題幹和題枝進行比較,題幹就是指單項選擇題的題目,它有一個內涵和外延,而題枝就是四個選項,也有各自的內涵和外延,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一定要選出跟題幹完全合一的答案。這些僅是抽象的理論上的說明,要使題目準確率不斷提高,就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在不斷做題的過程中,領悟這些方法的含義,同時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方法。我就通過這些努力,提高了自己對於選擇題的應試能力,盡管在考試前成果還不是很明顯,但在高考過程中,也許是所積累的東西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最終的結果是,多選題錯了一個,但選題也錯了一個,這應該是比較好的成績了。

關於政治的論述題和簡答題,我在複習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曆史題差不多,但是在這裏不是記憶一些固定的題目和答案,而是背誦一些當時剛開過的會議的重要文件。其實這一點很關鍵,因為政治的簡答和論述,更多的要求考生能夠用一些文件上的語言來說明問題,或者說,在說明一些現象或命題的時候,能夠有機靈活地運用文件上重要的語言和論斷。高考實際上是出於高中和大學的銜接處,所以一方麵要考察學生對於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查學生自身的一些素質,特別是政治理論修養。因此熟背一些重要的報紙上常出現的話語對於拿高分非常必要。我們那時候就是由政治老師複印當時剛開過的黨代會上江澤民所作的報告,我們在衝刺階段經常背,最後在高考答題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從而保證了主觀題不失分。

經過這種有意識的鍛煉和鞏固,我的政治成績在高考過程中有了非常顯著的提高,同許多進入北大的考生相比,是一個很顯著的優勢。可以說,當時憑借自己的毅力和理性的分析,終於在這個弱勢科目上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

考試:平常心態中的不平常

剛進入文科班的時候,我的各門功課並不都是在班上居於前列,然而高考成績下來,我每一門功課都是文科班的第一名,總分更是比第二名高出四十多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在保證優勢科目的同時,努力提高自己的劣勢科目成績。因為,高考是一場團體戰,屋門中的任何一科都是至關重要的,正如我們當時的校長所說的“木桶原理”那樣,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最高的那片木板,而是取決於高度最低的木板,如果隻重視最高的木板,不提高其他木板的長度,木桶盛水的多少是不會改變的。高考也是這個道理,隻有每一門功課都是在中等偏上,那麼才能保證總分排在前列,而加入有一門功課拉了後腿,哪怕其他的成績都很好,總分也很難達到一個製高點。所以,我就仔細分析自己的劣勢在哪裏,優勢又在哪裏,一方麵努力的學習優勢科目,使成績不下滑,甚至提高幾分,另一方麵則努力彌補劣勢科目,力求有比較大的突破。可以說,我的數學、政治原先都是我的劣勢科目,但我花了很大心思來彌補它們,在保障其他科目地位不動搖的前提下,使這些都搖身一變,成為我高考過程中拿分的重要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