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以外,對於高三的學生來說,還要注重考試的心態調整。在高考過程中,既不能過於緊張,這樣往往導致發揮失常,很多人都有這種情況;同時又不能過於放鬆,這往往會出現作題粗心,出現許多不該出現的錯誤。而如何調整考試心態呢?一方麵要借助於自我的心理調節,在對自己充滿信心的同時,對高考加以充分的重視,特別是看到不會做的題,可以安慰自己:我都不會做,別人就更不會做了;如果我一旦作出來,肯定會高出別人很多分。另一種調節方式則是借助於外力,借助於高考前多次的模擬考試。我覺得這對我來說是收益頗多的。我們從上高三的時候開始,就實行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這些考試,無論是什麼形式,我都把它們作為高考來加以重視,這主要是從考試心態上說:不驕不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謂的不驕不躁,就是遇到題目好做的時候,不浮躁,認真對待,防止因為粗心大意而失分;遇到題目比較困難的時候,則是不灰心,更不妄自菲薄,努力把自己會做的題的分值都拿到,然後回過頭來做不會的題。記得有一次比較正規的模擬考試采用黃岡中學的題,所考察的知識點都比較怪,出離了原來比較正統的考試形式。所以做的過程中很不順手,但我就安慰自己:我不會的別人就更不會了。穩住自己的心態,紮紮實實地爭取把基礎題都做對,而後轉而看其他的能不能做出來。所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主要是讓自己要有一個比較平常的心態,無論考試成績怎麼樣,都要對自己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知和判斷。進入文科班後,我就已經是穩居第一名了,每回都比第二名高出二十多分,但我沒有自鳴得意,而是努力尋找自己的弱點,不斷彌補自己的不足,力求每進行一個階段的複習,都能使自己有一個突破。而當高考前倒數第二次考試,我僅比第二名高出一分,很多人都覺得可能是我的潛力已經發揮殆盡了,而我自己在那個階段也覺得學得比較吃力,所以對自己有些懷疑,不是太自信了。但是當時校長對全校尖子生的一席講話則讓我茅塞頓開:“高考就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人的記憶和認知規律就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可能會在某個時候突然發現自己變得糊塗起來,很多原來清楚的事情變得不清楚了,但過了這個階段往往就會出現認知上的飛躍。”我結合自己的情況想了想,覺得自己也應該是這種狀況,所以就期盼自己早日渡過這個艱難時期,進入到質變的飛躍階段。這種認知使我對自己又恢複了自信,用平常的心態來看待自己所要走的每一步。最後的模擬考試來臨的時候,我又重新超出了第二名二十多分,但我心中非常清楚:真正的關鍵性的戰役是高考,這不過是個小小的熱身賽而已。迎接高考的心態調整還在於:如何在平常的模擬考試和高考的複習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或者說,如何處理兩者的關係?我的經驗是,一定要分清什麼是自己的長期目標。當時我們的老師為了激勵大家的鬥誌,實行了一種比較有效的辦法——每進行完一次模擬考試,就按照成績重新排定座次。這種辦法對同學們的激勵可想而知,同時也具有很大的壓力。試想,這種排定座位的方式,讓每個任課老師走進教室一看,就知道這次誰進步、誰退步了。大家為了排到很好的座位,每進行一次模擬考試,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其中,追求一種短期效應。但我由於自己有著一套和老師不同的複習進度,所以把模擬考試看得不是太重要,而是把重點精力都放在怎麼有效的彌補自己的弱點,來迎接最終的高考上了。也就是說,我不是為了模擬考試來放棄自己的複習計劃,而是把模擬考試作為對自己複習效果的一種檢測,找出自己沒有掌握的地方來加強和鞏固。所以,當時可以不受什麼幹擾,始終把高考作為自己奮鬥的大方向,而不是為了一些小的測試手忙腳亂。
經過這些方麵的準備,我懷著對未來的憧憬,懷著一種對自己的信念,走向七月,走向那個讓我朝思暮想,能夠讓我一展身手的季節。在這裏,似乎隻是把以往所有的汗水和智慧加以揮灑,隻是把歲月積澱的閱曆加以升華,而就是這樣,過去所有的努力都在這短短的兩天半的時間裏構建成一座橋梁,一座通向成功的橋梁,一直延伸到夢想升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