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簡介
北京大學創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北京大學從此日新月異。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以及魯迅、胡適等一批傑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彙聚三校菁華,以剛毅堅卓精神,維係中華教育命脈。抗戰勝利後,北京大學返回故園,於1946年10月正式複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高校於1952年進行院係調整,北京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大學的校友和教師有近400位兩院院士,中國人文社科界有影響的人士相當多也出自北京大學,並且產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際,國家主席江澤民題詞:“發揚北京大學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為振興中華做出更大貢獻”,並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發出了“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幹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的號召。在國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學適時啟動“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從此,北京大學的曆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學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原北京醫科大學的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科學校,創建於1912年10月26日。20世紀三、四十年代,學校一度名為北平大學醫學院,並於1946年7月並入北京大學。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係調整中,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為北京醫學院。1985年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支持的醫科大學。
北京大學位於京城西郊,占地2707853平方米(4062畝)。學校現教職工17203人,36982名各類在校學生。現有155個博士點、177個碩士點、86個本科專業,以及覆蓋139個專業的29個博士後流動站。北京大學擁有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及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均居全國高校之首。現任校黨委書記為王德炳教授、校長為許智宏院士。
院係介紹
1.數學學院
數學學院擁有一支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師資隊伍。包括中科院院士5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名,教授66名,博士生導師51名。他們不僅在數學發展的前沿上碩果累累,蜚聲國內外,更以培養功底紮實,獻身於科教興國事業的創新型跨世紀人材為己任。
2.生命科學學院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現設6個係(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係、細胞生物學及遺傳學係、生理學及生物物理學係、植物分子及發育生物學係、環境生物學及生態學係和生物技術學係),本科現設2個專業(生物科學專業、生物技術專業),3個研究中心(生命科學研究測試中心、生物科學教學實驗中心、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2個研究所(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細胞生物學研究所),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蛋白質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膜及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新近與美國耶魯大學簽約成立了“植物分子遺傳學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以及籌建的“國家生物信息中心”等教學和科研機構。
3.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1952年院係調整,北京大學化學係集中了一批優秀的化學家,師資力量空前壯大,化學教育和研究都得到發展。北京大學化學係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膠體化學、高分子化學等領域在中國高校化學界均有較高的學術地位。但隨後開始的一係列政治運動使北京大學化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發展經曆了大起大落。盡管如此,北京大學化學係師生仍然不懈追求,在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和豬胰島素結構測定等方麵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95年,化學係組建成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針對國際化學發展趨勢,明確提出加強核心化學、生命化學和材料化學的發展戰略;強調研究、教學、技術服務中必須重視質量的方針。與此同時,對管理體製開始了艱難的改革;規定學術小組為化學學院基本單元,製定了學術帶頭人和學術小組成員的聘用管理辦法,教職工實行聘用製度;這些措施調動了教職工的積極性,為深入改革人事製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目前,根據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化學學院各類崗位編製總數為226人,其中教師120人,科研人員16人,實驗技術人員70人;還有20個黨、政、學報和圖書管理編製。在崗位聘任工作中化學學院堅持因需設崗和現在、過去與未來兼顧的基本原則,合理布局,民主決策,使崗位聘任工作日趨合理,調動了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學科建設中,化學學院重點加強公用和基礎的設施投入,加強對新聘人員科研啟動的支持;努力在化學學院營造一種公平競爭和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