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也是一個充滿創造力和鑽研精神的國度。長期以來,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到曼徹斯特大學發明的計算機,到布萊恩·約瑟夫對超導的研究,英國培養出了9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自己的從容和自信在科學和藝術領域贏得了極高的國際聲望。當然,這些成就源自英國特色的教育。
1997年,英國政府將“優先發展教育,加快信息化步伐,建設學習化社會”列為重要國策之一。一個名為“國家學習信息係統建設計劃”正式啟動。到2003年,名曰“Grid”的網絡連接了英國所有家庭、街道、社區、醫院、工作單位、社會服務以及大眾傳媒體係,滿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職業教育、終身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種需求。英國的教育係統號稱是世界上最為嚴謹,複雜但又靈活的教育係統之一,同時也有許多優異的特點。英國院校的教育質量一直處於世界前列,而完善嚴格的質量監督體係,也使英國學曆受到全世界的普遍接受和推崇。
本章節將簡要介紹英國中小學教育的概況,在行文安排上,開頭介紹英國中小學教育的曆史沿革,接著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英國中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改革措施及改革的特點,從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還有師資培訓等方麵入手,進一步全麵了解英國中小學教育的特點。
英國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史
一、17世紀至18世紀末的教育
英國是一個具有濃厚的封建傳統的國家,封建勢力根深蒂固,但它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早,資產階級在利用英國人民反封建革命力量的基礎上,於1640—1688年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這次革命以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階級妥協而結束,建立了二者聯合專政的君主立憲製資本主義國家,因此資產階級革命後的英國在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麵無不打上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妥協的烙印。在十七八世紀,英國的教育仍保留著相當濃厚的封建主義教育的傳統。教育繼續被視為宗教教派活動或民間活動,英國政府是不予過問的;初等學校基本上仍由國教教會掌管,另外還有一些慈善學校和私人學校,它們與中等教育是不相銜接的;作為中等教育主體的公學和文法學校,以及牛津、劍橋大學等高等學府,都一直帶有古典主義和經院主義的色彩。
當然,資本主義經濟和自然科學、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不能不對英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出現了實科中等學校,大學中開設了一些自然科學講座等等,但由於封建勢力的頑固和教育在英國長期被上層社會當作裝飾品,英國教育在這一時期中的這點進步與其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是不相適應的。
二、18世紀末至19世紀末的教育
17世紀英國實現了資產階級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進行工業革命,曆經幾十年時間,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工業現代化需要大量培訓工人和職員,而教育的大發展有賴於國家的支持和協調,因此,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直接參與政權,英國一反以往由教會與慈善團體辦教育管教育的舊傳統,從1833年起政府開始幹預教育,主要是通過財政補助和監督來控製學校,同時逐步建立起國家的教育領導機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了國家領導與地方分權並存的教育領導體製。在國家的幹預下,再加上勞動群眾爭取受教育權的鬥爭,這一時期的英國教育有了顯著的變化和發展,其總趨勢是:初等教育逐步推廣,中等師範教育開始受到注意,出現了不同於舊傳統的新的中學和大學。各級學校教育中,神學與古典的內容有所減少,實科內容漸漸增多。
(一)初等教育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初等教育,仍然主要是一種慈善事業。導生製學校和幼兒學校就是此時在英國出現的兩種屬於慈善事業的初等學校。
導生製也稱相互教學製度,是由教師選擇一些年級較高或年齡較大、成績優秀的學生充任“導生”,作為助手,先讓他們接受教學內容,再讓他們轉教其他學生的一種教學製度。1798年英國教師蘭卡斯特(J.Lancaster)首先采用此法在倫敦附近辦學。英國牧師貝爾(A.Bell)差不多與蘭卡斯特同時也在英國宣傳這種教學方法,故稱蘭卡斯特-貝爾製。它在英國盛行近三十年,對後來英國初等教育製度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對歐、美其他國家也有影響。
幼兒學校(Infant School)為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於19世紀初在紐蘭納克所創辦,目的是讓工人子女能學點初步的文化知識。經過歐文的理論宣傳,竟形成了“幼兒學校運動”,在19世紀上半葉的英國很有影響。
在社會的強大壓力下,英國政府不得不於1834年通過了第一個“工廠法”,其中要求凡在工廠勞動的童工每天應在工作時間內受三小時的教育,學習讀、寫、算和基督教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