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英國政府頒布了“初等教育法”,重申國家對教育的補助和監督,在各學區設立國民學校(小學),承認教會學校為國家教育機關之一種,但要求學校中的世俗科目與宗教分離。1880年英國政府規定初等教育為強迫教育。到1891年,開始實現初等教育免費的規定。至此,英國初等教育製度基本形成並為國家所控製。一般初等教育為6年,也有8年和9年。6年畢業的可進高小;8年畢業的可進職業學校、師範學校,這是勞動人民子女受的那一軌教育。
貝爾-蘭卡斯特製的導生製
貝爾-蘭卡斯特製(Bell-Lancaster system),英國國教會牧師A.貝爾和公誼會教師J.蘭卡斯特創行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又稱導生製,也有譯為“蘭卡斯特-貝爾製”。1791年,貝爾在印度馬德拉斯的兵士孤兒學校中,采取用年長學生來幫助教師教其他學生的教學方法,此法被稱為馬德拉斯製。貝爾於1795年回到英國,並在1798年出版《一個教育實驗》的小冊子,介紹自己的思想和做法,但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1798年,蘭卡斯特在倫敦的巴勒路自辦一所學校,由於學生人數過多,又無錢去聘請教師,便設想先教一些年長而成績好的學生,然後再由他們去教其他學生。他吸取了貝爾的一些觀點,並於1803年出版《教育的改良》一書,描述了自己的教育嚐試。導生製由此而引起了英國社會和廣大公眾的注意。導生製的具體做法是:教師先將當天的教學內容傳授給導生,然後由這些導生各自領著一排按長課桌排坐的十多名學生,圍在一起把剛學到的東西再教給他們。其後也由導生對這些學生進行檢查和考試。在使用導生製的學校中,一個教師在多名導生的幫助下可教數百名學生,花費少,招生多,被譽為“廉價的教育製度”,解決了缺乏教師和教育經費的困難,有助於初等教育的發展,因而受到了廣泛歡迎。1808年,英國成立了皇家蘭卡斯特協會;1811年,又成立了推行貝爾教學方法的全國貧民教育促進協會。1810—1830年,導生製在英國極為流行,並傳播到歐美各國。法國在1828年已成立了大約600所導生製學校。但是由於導生製存在著把教學變成呆板、機械的訓練等弊病,1840年後逐漸喪失了原來的聲望,而逐漸被正規的教學製度所取代。
(二)師範教育
英國的師範教育起步較晚,直到19世紀末,還沒有高師,即正式培養中學教師的高等師範教育。至於小學教師的培養,導生製可算作最初的形式。1840年,出現了由宗教團體創辦的師範學校(Training College,訓練學院)。1846年起,不少接受國家補助的學校校長采取帶徒弟的方法個別培訓見習生。1870年“初等教育法”公布後,師範學校有所發展,同時上述見習生的培養改為集訓,全國各地都辦有集訓所,畢業後可入師範學校。
(三)中等教育
在這一時期,英國的中等教育學校與初等教育仍不銜接(中學之前有預備班),是有產階級子弟受的教育。
此時,英國中學的類型主要有四種:除原來的公學與文法學校(都是私人和慈善團體捐助的)外,出現了新的私立中學,此外還有一些由地方稅款維持的學校。
公學和文法學校比較保守,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古典語文和古典著作上,但學術地位很高。私立學校為適應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需要,比較重視自然科學的講授,但辦學者多以營利為目的,一般水平都不高。
1872年以後,英國政府鼓勵學校重視科學,對能開設三年自然科學課程的學校給予特別的補助,於是實科學校、技術學校以及理科班級都發展起來。公學與文法學校也稍許增加了一點實科的內容,減少一點古典和神學的內容。
(四)高等教育
大學是與中學相銜接的。英國大學的舊傳統也是根深蒂固的,為了改造英國的高等教育,英國資產階級從18世紀末起就掀起了新大學運動。1826年,倫敦新學院成立,這是英國第一所具有民主主義、自由主義精神,注重實科教學的新大學。此後,各大城市先後出現地方學院,如裏茲學院、利物浦學院等。新大學都是私立的,學生多為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子女,不限教派與性別,許多是私立中學的畢業生。
為了與新大學運動相抗衡,教會在1831年新辦了“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仍以神學為主課。1836年,英國政府承認倫敦新學院,但不久將它和國王學院並為倫敦大學。到19世紀末,倫敦大學的規模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反映資產階級的要求。它的學生主要來自文法學校。
在這種情況下,古典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也不得不進行若幹改革,建立“校務會”、廢除宗教宣誓、增加一些新時代需要的教學內容。它的學生仍主要來自公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