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小學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沒有一本固定的教科書,而教師卻有六、七本之多的課本或教輔用書,教師根據《國家教學大綱》所規定的知識點和達標要求,選擇內容,用學生可以接受、樂於接受的教學形式,組織課堂教學——這就是英國小學課堂教學的基本一麵。
英國中小學課堂教學還有更注重實踐性、靈活性的方法就是他們課堂教學的延伸——利用社會資源組織教學。如中小學科技課、曆史課、藝術課、道德課常去的地方——曼城科技博物館。科技博物館是利用曼城舊火車站改建的,很大,對學生免費開放。那裏陳列著世界上第一台(湯姆傑爾本1842年設計成功的)可存儲式、32位數計算機;展示著英國第一代工業機械化設備——紡紗機械設備從彈棉、紡紗、織布的全過程演示;存放著從老式列車、飛機、汽車到煉鋼、排水、通氣等各種設施設備的實樣。那裏是英國工業革命的縮影,那裏有英國科技發展的沿革,那裏更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大課堂。
縱觀英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現況,我們形成了這樣理性的認識:①教學麵向所有的學生,不分人種、不分智力差異;②教學方式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興趣愛好;③教學內容,既要符合國家教學大綱、更要適合學生需求;④教學要為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知識的鏈接服務;⑤與英國法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重視相同,教學為了學生的現在和將來服務。
英國中學生上課是沒有課本的,他們在上課時兩手空空,最多帶了些紙和筆,但這並不意味他們沒有教材,而是教材先讓學生閱讀,然後被老師收上來,老師往往會下發很多從網上或報刊上搜集來的材料給學生閱讀和思考。在英國老師看來,教材僅僅是一個教學的輔助材料而已,不會把教材當經典甚至拿來背誦。
英國中小學教師在教材的選擇上有很大的自主性,是根據學生的水平,準備適合學生接受能力的材料,並有針對性地配上練習,難度控製在學生能理解,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新知識和挑戰性的範圍內。用語言學家斯蒂芬·克拉申(Krashen,1981)的輸入假說公式來表達就是i+1,就是說如果語言學習者現有的水平為i級,他能接受的語言輸入難度應為i+1;如難度為i+2則會產生壓抑焦慮;難度為i+0則不能激發求知欲,也沒有提供所必需的新知識。因此選擇適當的教學材料,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使其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適合學生的接受程度,是教師備課中重要的環節之一。
英國中小學以兩三本教材為主,靈活補充輔助材料,開闊學生的眼界,使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這不僅使教師的潛力與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也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老師圍著學生轉
英國老師沒有高高在上的感覺。學生一般多直呼其名,連姓都不要,更不用喊某某老師。老師最怕學生不問他問題,如果一節輔導課上沒人提問,這個老師就要失業。英國人認為,老師既然拿了工資,就應該充分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學生既然付了錢,就是要學知識。因此,學生絕對不必有什麼顧及,也不用講什麼感激之情,教與學是一種公平交換。但有一點要注意,如果學生在占用老師的工作外時間,老師堅決不會答應。因為那是他的私人時間 (Private time),你無權占用。課上無能,課下假積極,在英國校園中會被認為是可笑的典型。
英國的中小學生每天上六節課,一節課程50分鍾(上午9時到校,下午4時放學)。在課堂上,教師極少搞滿堂灌,一言堂。通常教師隻講授15—20分鍾,其餘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學生自己鑽研教材或獨立做作業與練習。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是提綱挈領地講透教材的主要內容,然後進行巡回解答和指導。整個教學過程可以說是教師圍著學生轉。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方式五花八門。走進教室,你會看到有的在研讀課本,有的在相互討論,有的在操作教具,有的在向教師詢問。盡管教學秩序看上去不太安靜整齊,可是學生們的學習神情都很專注、很投入,而且課堂氣氛富有生機,十分活躍。這種以兒童主體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始終處於開動腦筋、獨立思考的積極狀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習獲了知識,更主要的是學會了學習的方法,培養和鍛煉了發現知識、探索真理的創造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