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英國教學的又一顯著特色。英國中小學的教室裏,總是擺滿了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教具和玩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活動相當一部分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操作這些教具、玩具。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課程的教學伴隨有大量的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英語、曆史、地理、社會、外語等課程的教學則大量借助現代化視聽教學手段。與此同時,學校還常結合教學內容舉行各種參觀、見習、實習等活動。例如,講生物課會帶學生到自然博物館參觀,講曆史課會帶學生到曆史展覽館參觀,講天文知識會把學生帶進天文館,講宗教知識會把學生帶進教堂。
北桑樸頓市的“中國周”活動
北桑樸頓市的一所學校為結合曆史課和地理課教學而舉辦的“中國周”活動。在這一周裏,學校裏充滿了中國文化的標誌和特征,整個校園裏彌漫著中國文化的氛圍。不僅如此,學校還把全部四年級的學生帶到約100英裏外的倫敦市“中國城”(華人居住區)和維多利亞博物館的中國展廳參觀。這種教學形式,比起抽象講授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除此之外,英國中小學在課程設置上也非常突出實用性知識和技能教學。有一門課叫作技術課程,主要內容和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必備的技能,如電工、水工、木工技能,家電操作和簡單維修技能,汽車原理和駕駛技術等。為配合這門課程教學,普通中學都設有實習車間。實習車間擁有各種常規工具和普通車床。由於高度重視教學實踐環節,中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普遍較強。
好老師是那種能激發學生想象和才能的老師。這其實很難。可以將教學看作是教學藝術,需要具備諸多技巧。首先,好老師必須了解學生,會衡量學生的水平,與學生建立親密合作的關係。
溝通技巧很重要,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手勢、肢體語言、理論素養、甚至要求表演天賦。好老師要有很好的幽默感。一堂課下來,學生們很悶,這對一個老師是最為可怕的事情。
好的老師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他帶領學生探索從不同的方向接近這個目標,探索的過程最重要,比結果要重要得多。要把學習的過程變成一個充滿刺激的過程。
好老師要會觀察,他要留意學生的反饋,知道什麼對他們是合適的,有益的。就像一個醫生不停地做診斷,判斷自己的教學效果。如果學生對他的課沒興趣,說明他失敗了。
沒有“師道尊嚴”的教師
英國的師生關係是平等的,沒有師道尊嚴。老師對待每個學生都一視同仁,很少會給學生戴什麼“帽子”,說“差生”、“無藥可救”的話,更不要說什麼破口大罵或者諷刺挖苦了。甚至在走廊裏,老師還會給在課間匆匆趕路的學生拉門、讓路,絲毫沒有那居高臨下的氣勢,這樣給學生造成一個非常平等的環境。
第一,英國老師的平等意識不僅僅表現在對待人的態度上,更在學術上,他們始終都懷著一種平和、兼容的胸懷。
如一所中學的化學老師,他是劍橋大學化學係的碩士畢業生,毫無疑問從任何角度說,學生在化學上的認識與他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每次上課,總有學生提出一二個非常淺顯、不足掛齒的問題,或荒謬可笑的假設,他總是微笑著,回答說,“在我的知識中,我能給出一個答案,但是我不知道它是否確切,我想我們可以討論一下。”顯然,每次的結果都是學生的觀點一點即破,但老師這時總會說,“謝謝你的問題。這非常有意義。”如此禮貌的回答,讓所有的學生不但弄明白了問題,更鼓勵了學生有問必提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