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教師與學生——民主和諧(2)(3 / 3)

第二,老師的禮儀極其規範。

每個老師每天都會打扮得相當得體,男士總是穿襯衫,打領帶;而女士則是身著職業套裝。英國人認為,這樣的行為不僅僅是顯示個人的修養,更是一種對別人的尊重。除了外表,他們的語言和行為更加令人注意,“謝謝”和“對不起”幾乎掛在嘴上。即使給某個學生處罰時,脫口而出的還是“I’am sorry,but I have to.”(對不起,但是我不得不這樣)。受這種環境的熏陶,學生潛移默化地也變得彬彬有禮,學做“紳士”了。

第三,老師和學生更像是朋友。

由於英國的法律規定16歲以上者允許喝酒,所以大一些的學生往往可以和老師幹上一杯,侃上一通。如果他把你當好朋友,他會和你聊很多,聊生活、聊家庭、聊愛情、聊足球,甚至跟你訴說他失戀的故事。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與老師之間的一種親切感。

第四,英國老師對學生評價時從來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

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肯定。在給學生的學習報告中,所有任課老師的評價,用詞優美、細致,讓人感覺到自己所有的優點都被充分肯定。對於缺點,老師們的描述也是相當特別,總是提些希望,講得十分含蓄,點到為止。如有一個學生,他的數學很差,平時成績是E,但英國老師給他的評語是這樣的:該學生在數學方麵表現出了一定的理解能力。這似乎不實事求是的評語卻折射出一種教育理念,好像老師的天職就是千方百計去挖掘學生的潛能。老師就是要不斷地給學生一種被肯定,能成功的心理體驗,也就是在這樣的體驗中,人的自信心漸漸地建立起來了。

讓每個兒童充分發展

英國中小學在教學計劃的製定上充分體現對個別教育的重視。通常學校對每個年級和每個班級訂有整體性教學計劃,整體計劃規定了兒童必修課程的門類、教學時數和教學進度。與此同時,任課教師和輔導教師還要負責為每位兒童製訂個體教學計劃。除此而外,英國的特殊教育事業還十分發達。幾乎每一個郡都有比較齊全完備的聾、盲、啞、弱智、精神殘疾、肢體殘疾等特殊學校。與此同時,每一所普通中小學又都設有特殊教育教研組。特教組的主要職責是對全校那些經過國家標準檢測已注冊的特殊兒童進行特殊教育,這種特殊教育的高度普及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了對個別教育的重視。

重視個別教育的客觀結果是兒童的個性發展十分鮮明,充滿朝氣和創造活力。例如,當陌生人走進教室時,隻要教師許可,學生們會主動圍上來打招呼攀談。在課堂討論中,學生們的發言極為踴躍,在實驗課中學生們表現出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各種自選的活動課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特殊的興趣愛好和獨特的技能。就像萊斯特市的一位中學校長說:“每一個兒童都有其內在的潛力和特點,因此我們的責任就是確保每一個兒童都能夠在其固有的基礎和素質上獲得充分發展,使他們成為既具有公民一般素養、又具有鮮明個性和獨特才能的人,成為能夠自食其力並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