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和俄羅斯隻是受到美英勢力的侵擾的話,那中東地區則是受到美國軍事手段和信息流通戰的雙重打擊。但“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雖然美英等壟斷性信息流通體製在不斷地掠奪中東精神財富,但中東人民卻比任何地方的反抗意識都要強。為了實現“用自己聲音說話”的理想,阿拉伯世界小國卡塔爾的半島電視台於2006年11月15日開通了麵向全球的英語頻道。英國廣播公司世界頻道(BBC World)主編理查德-珀特認為,半島英語頻道將成為BBC、CNN的一個“強勁對手”。在該電視台英語頻道的處女秀中,半島英語頻道專門播出了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薩達姆當政時期德“鐵嘴”新聞部長伊戰期間指責半島電視台阿拉伯語新聞報道的片斷,以突出表明該台鮮明的獨立性。
首日播出的新聞分別來自該台設在吉隆坡、倫敦和華盛頓的新聞中心,內容包括日本的海嘯、在巴勒斯坦火箭襲擊中喪生的以色列婦女和皮膚漂白產品帶來的損害等。但節目焦點主要設置在與加沙人道主義環境和蘇丹日益加劇的危機相關的報道上。首次出現的受訪者中還包括哈馬斯領導人Khaled Mishaal。半島電視台英語頻道誕生之後,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它不單單在非洲的蘇丹達福爾、索馬裏、埃塞俄比亞的哈拉爾和民主剛果共和國設立分社,而且還常常以衛星電視連線的方式,直播南美洲的巴西、委內瑞拉的實況新聞。就是西方傳統強勢媒體看了也嫉羨不已。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首先感到不舒服。為了降低半島電視台在美國的影響力,美國政府至今未對半島英語頻道開發營業執照。本質理由是該頻道會對美國強勢媒體產生市場衝擊。
現在我們能發現,美國“文化輸出國”地位現在正在接受挑戰。在過去,是美國為主導西方國家源源不斷地向世界“出口文化產品”。但今天,美國發現新興市場在不斷地打破傳統的信息流通渠道和方向。單一的信息流通渠道和方向失去了優勢,美國自私的信息流通方式正受到空前的挑戰。
以我為主的國際新聞報道——
在很多時候,西方媒體會發揮影響世界的作用。尤其是在過去,西方媒體獨霸的局麵從來沒有改變過。如果說人類的物質消費市場已經從西方獨霸的框架中“跳”了出來,那西方國家為了“永葆青春”,在無形的精神財富市場上,它們開始瘋狂掠奪,並形成在世界範圍內的新壟斷地位。從這個層麵來說,美國等西方國家依然控製著世界。這在一段時間內還不會改變,因為人類腦子裏的思維方式還在受它們牽製。
細心的時事關注者會發現,現在西方世界正在打造一個全新的“文化消費主義”世界。也就是說,文化產品現在已經成為一種無形的商品,隻要享受文化娛樂,那這就是一種文化產品消費。很明顯,這打破了從前自給自足的文化消費方式,使人類的“文化享用”進入了全麵的專業化和產業化。這是社會進步表現。但如果它掌握在少數人或國家手中,那就會形成文化掠奪。當前,在西方媒體的衝鋒陷陣之時,歐美的文化霸權走得很順利。為了真正地走上文化帝國的道路,西方媒體牢牢地控製了國際新聞報道權,並使它們的聲音成為世界上最響亮、最權威的聲音。
在文化消費主義還沒有成型之前,西方世界的代表——美國用戰後數10年的時間完成媒體行業的自由競爭階段。隨著媒體高度集團化和壟斷化,媒體霸權漸漸抬頭。發展到今天,美國媒體對國家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甚至是在媒體壟斷行業中,國家也開始打造文化消費帝國形象。現在,有影響的報紙日益集中在極少數大財團手中,90%以上的城市形成“一城一報”現象,成為美國報業壟斷的明顯標誌。決定著美國人能看到和聽到周圍世界發生了什麼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事件大權的,是ABC、CBS、NBC、FOX和CNN這五大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