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質上說,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是因為國際金融機構的金融衍生品過度創新和投行過度發展房屋貸款給償還能力差的群體。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鎖是房貸。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貸款幾乎滲透到國民的每一件大件商品的購買過程。貸款買房更是非常平常的事。到“911事件”之後,為了刺激美國經濟繼續強勁增長,美聯儲向市場上大量發放多餘貨幣。民眾手中鈔票越來越多,房屋價格自然水漲船高。房貸公司成為暴利的企業。但它們並不滿於暴利現狀。為了更多地獲利,房貸公司作出一係列大膽的創新,將貸款資格授予了收入低下的群體,並作出首付款為零的承諾。這一來,美國房貸公司的商業風險明顯增加,但為了獲得更多財富,它們願意鋌而走險。而且還有經濟“一片看好”的保證呢!
隨著生意的越做越大,房貸公司開始意識到奉賢。在眼前,如果低償還能力的客戶失去償還能力那房貸公司將麵臨滅頂之災,而且房價下跌也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損失。於是,房貸公司請來“金融專家”投資銀行來。在投行的分析和精心設計之後,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新金融產品——債務抵押債券,即大名鼎鼎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這種債券能讓房貸公司的信用奉賢分散。使那些購買CDO的購買者承擔了房貸的一部分風險。CDO發行後,投行麵臨一個難題:高風險的債務抵押債券銷量非常不客觀。於是投行又開始“創新”。在煞費苦心的努力之後,投行精英們將對衝基金引了進來。
對衝基金在全球範圍內向各家低利率的銀行貸款,從華爾街投行中大量購買CDO債券。然後它們這把CDO產品作為債券抵押給銀行換取10倍的貸款。這樣對衝基金又可以大量購進CDO債券。投行們見CDO十分走俏,為了防患於未然,投行資本家們又開發出一種新金融產品——信用違約交換,即CDS(Credit Default Swap)。這個金融產品的實行者是在金融資本家與保險公司之間。根據CDS的定位,在銷售CDO產品時,投行從銷售額中提取一部分送白送給保險公司作為信用擔保金。在CDO產品出現違約時,保險公司承擔風險造成的部分損失。在這種機製下,加上本世紀初幾年美國房市的一片走紅。CDO和CDS產品成為金融集團賺錢的主要手段。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基金公司紛紛闖入CDS市場。它們甚至專門發行一種新的基金用語對口購買CDS。表麵上看,這種做法的風險度是極高的。但基金公司卻將利潤轉化為保證金。就算是虧損,損失也通過保證金的形式得到補償。除非保證金全麵虧損,否則投資資本不會損失。在這種形勢下,國際各大信用評級機構都給CDS業務以AAA的評定。眾多投資家瘋狂購買CDS。甚至一些國家銀行也參與進來,最為典型的就是冰島。
在規模化發展之後,CDS產品開始出現危機。2006年,美國房市出現衰退跡象。房價紛紛下跌、房貸客戶無法償還貸款金。在房貸公司這一環上已經出現嚴重問題,美國金融鏈斷裂。2007年2月13日美國抵押貸款風險開始浮出水麵,彙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18億美元壞賬撥款,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New Century Financial)發布盈利預警。貸款公司倒閉,對衝基金大幅虧損,繼而保險公司和貸款銀行發布巨額虧損報告。2007年7月10日,降低次級抵押貸款債券評級,全球金融市場大震蕩。同年8月6日,房地產投資信托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請破產保護。
在上遊斷水的情況下,下流也會鬧幹旱。隨著對衝基金全麵虧損的日益深化,投資對衝基金的美國投行紛紛暴出“財務恐慌”。投資對衝基金的三大代表,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和摩根士丹利迅速達成協議,決定拿出750億美元幫助市場走出次貸危機。但這劑強心劑並沒有挽救美國龐大的、慢性的金融疾病。到2008年,金融危機有無限擴大的態勢。最終,在該年度的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以此為轉捩點,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全麵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