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簡單地說,是指知識信息的有序化識別和查找的過程。廣義的信息檢索包括信息的彙集、存儲與檢索查找,而狹義的信息檢索僅指有序化知識信息資源的檢索查找。換句話說,就是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有的放矢,查找所需要的有價值或能夠幫助解決問題的知識,即是從眾多文獻中查詢並獲悉所需資料信息的過程和方法。信息利用是指在培養信息意識的基礎上,對搜集來的信息進行分析、整合、使用的過程。信息檢索和利用是經濟生活和科學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知識信息檢索和利用的方法與技能在人才培養、管理和科研、生產與建設、經濟技術和科學知識的創新等活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書所講的信息資源檢索和利用,包涵了知識檢索,主要是指文獻資料信息和相關知識的查找與利用。
(第一節)信息·知識·文獻
一、信息
當今時代,信息如同空氣一樣,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信息在包圍著我們,人的五官、身體所感受到的可以說首先就是信息。同時,人們又在借助於語言等手段向外傳遞、交流信息。
人類社會中,即使人們用非語言的交流符號,也在本能地用一些常見的形式向外界發布信息,如:用體態身勢,即用手勢、麵部表情、體態表情;用眼光,所謂“含情脈脈”、“暗送秋波”等,向外傳遞自身的信息,眼睛被看作是心靈的窗戶。人與人交流的空間距離,也無時不在表達一種信息:相距很近,為親密區;相距1米左右,屬於熟人區;相距1~3米左右,屬於社交區;相距4米以上的,屬於公眾交際區。一個人同你談話時,隔著很遠而不靠近的,這時他已向你傳遞這樣的信息:不願和你過分的親密。人們交往中還會用些“喊”、“哭”或某些動作、手勢等輔助語言以傳遞信息。這些非語言傳遞的信息,有時比用語言傳遞的信息更快速、更真切、更直接。由此來看,信息聯係著你和我,聯係著大家,聯係著世間萬物。人類社會實踐也在源源不斷地產生出新的信息。但是,對於信息的概念和定義的解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控製論的創始人維納說:“信息是人們在適應外部世界並且使這種適應反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
信息論的創始人申農從研究通信理論出發,認為:“信息是關於環境事實的可通信的知識。信息是通過各種形式,包括數據(字母、符號和數字)、代碼、圖形、報表、指令等等反映出來的。”美國《未來學家》雜誌所刊登過的專家們撰寫的文章中指出:“信息是一切容易獲得的和不易獲得的,有時可供人們參考的事實和思想的總和。”
從各家對定義的闡述文字來看,信息不是事件或物體的本身,信息是事物、物質、事件等某種屬性的反映,是客觀事物某些特性的表象和線索。信息和物質不同,它沒有物質那樣的實體,而是一種抽象的又無所不在的東西,是一種能量形式。信息往往又以一定的載體形式傳播,否則便會讓原發事物自生自滅。信息是客觀事物存在的方式或運動狀態,以及關於客觀事物存在方式或運動狀態的陳述。信息是原料,經過提煉加工後,能成為有用的知識。數據、資料、語言、顏色、聲音、情報、消息、光和光譜、自然界的信號等等都可以傳遞信息。從類型上來看,信息可分為來自自然界的信息與來自人類社會的信息兩大類型。如若依據其它標準,則可分為其他不同的類型,如有記錄信息與無記錄信息,動態信息與靜態信息等。信息是已知的知識,又是未知知識的先兆,或者,把這種先導性的預兆現象稱之為信息亦未嚐不可。
“成功之道,在於先知”,古代先人的這一名言早已說出掌握信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知識
知識可以說是建立在信息基礎之上,經過加工與編碼後創造出來的新的信息。信息常能導致深刻的見解,創造出知識。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存在和運動規律的認識。《辭海》解釋說:“知識是人類認識的成果或結晶,包括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又說:“知識借助於一定的語言形式,或物化為某種勞動產品的形式,可以交流和傳遞給下一代,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按照知識的職能可將知識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兩類;按照表現將知識分類,由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所發布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中,把知識分為:事實知識、原理知識、技能知識、人力知識。又有人補充進來兩類:定位知識、定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