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寶華,生於1916年,河南南召人,曆任冶金工業部副部長、國家經委副主任兼物資管理部部長、國家計委副主任、國家經委主任,並曾兼任全國職工教育管理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他還是中國企業管理協會(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中國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的創建者與主要領導人,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十三大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有《袁寶華文集》四卷、《袁寶華經濟文集》、《袁寶華教育文集》、《袁寶華訪談文集》、《偷閑吟草》(詩集)等。
30歲:革命劬勞亦樂事,暇日把杯祝豐年
記者如約而至北京百萬莊袁寶華的家中,秘書說,袁主任已早早地在客廳等候了。這位被同事、下屬都以“寶華”相稱的93歲老革命和藹親切。“你問什麼?我答什麼。”他說。言簡意賅。
在幾十年經濟工作中,袁寶華就是靠這種認真與簡潔,成為我國管理科學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是他的不懈努力,讓我國企業擁有自主權,把中國名牌推向世界,培養出一個又一個企業家精英人才。
“非一日之功。”袁寶華說。說起自己的革命經曆,可以說由多個3年開始:入北大3年,在那裏參加“一二·九”運動,入團入黨;七七事變以後,他回到河南老家做了3年地下工作;後來,國民黨點了他的名字,組織上把他撤到延安,在中央學校短暫學習後,調中央組織部工作3年;日本投降,他隨大批幹部去東北,任乾安縣委書記等職,又幹了3年地方工作;1949年調到東北工業部工作,3年後,他調任國家重工業部鋼鐵局副局長,從此開始從事國民經濟的組織與領導工作。
袁寶華說:“1945年從延安到東北,我已經30歲了。3年地方工作,對我個人提高很明顯。為什麼我們能很快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是因為我們把大批幹部派到基層去。當時東北局派幹部深入群眾、發動群眾。群眾通過鬥爭,得到了實際利益,特別是分到了土地,反過來支援你。乾安縣人口不過10萬,參軍就有上千,沒參軍的就出擔架、出人力支援前線。另外,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培養了大批幹部,因為外來幹部畢竟還是少數,需要大量地方幹部加入。我們不光是抓運動、抓鬥爭,還不忘抓生產,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把生產搞起來,群眾有了飯吃,我們的政權就穩固了。”
這位北大才子不忘用詩情畫意記錄下當時情景:親自動手渡難關,也為群眾減負擔。挈畚積肥踏春雪,驅車采薪入莽原。耕耘以時足自給。紡織惟勤宜偷閑。革命劬勞亦樂事,暇日把杯祝豐年。
50歲:此生以身許黨,壯懷慷慨激情
袁寶華調入北京,是1952年隨周恩來一起去蘇聯談判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援助項目後。“對我們來說,整個談判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等於上了一個經濟培訓班。”袁寶華說。
不久,重工業部撤銷,袁寶華任新成立的冶金部辦公廳主任,後提做部長助理,天天下去了解情況,回來提出意見。袁寶華說:“1958年,在北戴河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主席找我們談這鋼鐵翻番的問題,鋼鐵大省的負責人都拍胸脯說可以。毛主席問到我,說我是幹什麼的,我說我原來是搞計劃的,現在搞生產。他說行不行?我琢磨了一下,說鋼鐵企業有一係列的新技術,這些新技術能夠落實了,能夠推廣了,翻番就有可能。毛主席很讚賞我的話。”
鋼鐵翻番一經報紙公布,冶金部的後院也在用土爐子煉鋼。廣西人在山溝裏煉鋼,煉出的都是渣子,冶金部有個副部長去那兒,人家問這些是不是鐵,他認為不能給群眾潑冷水,說這就是鐵。袁寶華說,後來毛主席醒悟了,讓陳雲同誌了解究竟能生產多少鋼,最後把鋼的指標壓下來了。
袁寶華歎道:“3年‘大躍進’後,開始進行3年調整,讓我們真正認識到生產科學化。不采取科學的態度,不采取科學的方法,不能真正完成任務,不能真正達到你的目標。”
1960年下半年袁寶華調到經委做副主任,抓物資管理工作。“文革”中,他“靠邊站”。這時全國生產亂套了,周恩來找到物資部軍管會主任,說:我現在急需用人,袁寶華我在延安就認識他,他的曆史比較簡單,學生出身,參加革命,你要把他解放出來。袁寶華說:“我被解放後,到新成立的生產組,組長是軍代表,我是副組長。生產組名義由計委管,實際上是國務院直接領導,一共隻有20多個人,基本一個人管一個部,因為各個部工作都停了。”
沒有煤,電停了,鐵路也斷了,袁寶華都要去協調。整個“文革”期間,袁寶華就是生產上的“救火隊長”,哪裏有事,哪裏都要他管。
“這幾年工作之所以能夠維持下來,一方麵大家有這個需要,再就是國務院抓得緊,有時候是總理親自抓,還有就是‘四人幫’,特別是上海需要我這個生產組,他們雖說有時候批評我,說我抓生產壓革命,有時候還得支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