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29日)
鄧小平同誌在最近視察首鋼的重要談話中,再次肯定了首鋼經驗。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小平同誌談話精神,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承包製,使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深化企業改革,促進企業切實轉換經營機製發揮更大的作用。一種製度從建立到完善,不僅要有實踐的過程,也要有一個理論探索的過程。近幾年來,關於承包製的研討會開過多次,應該說大家的認識在逐步深化。這一次幾個單位聯合組織的承包製研討會,正值全國都在學習鄧小平同誌南方重要談話,學習貫徹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以轉換企業經營機製為重點,加快深化企業改革步伐,力促經濟工作再上一個台階的新形勢下召開,更具有重要意義。
令天我們講完善承包經營責任製,就是從我國國情出發,從我國95%以上的國有企業都實行承包製的前提出發,總結10年來的實踐經驗,在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的新形勢下,探索一條有效的轉換企業經營機製的路子。當然,政企分開,兩權分離,是轉換企業經營機製的前提,這是共性;但在具體經營形式上,又是多種多樣的。承包製隻是其中一種經營形式,它以契約形式,確立國家與企業在承包期的責、權、利關係,使企業擁有相對獨立的經營自主權,努力實現既定的經營目標,將企業和職工的經濟利益與企業經營成果直接掛鉤,具有較強的激勵作用;股份製是一種資產結構形態,是所有製的一種實現形式,它比較好地解決了政企分開和企業負盈不負虧的問題;稅利分流是以規範國家和企業利益關係為特征的經營形式;引入三資企業也是轉換經營機製的一條途徑。但是,對絕大多數國有企業來說,還需要在承包製上做文章,興利除弊,促進企業經營機製的轉換。
承包製的生命力在於符合我國國情,符合轉換企業經營機製的基本要求。以首鋼為例,承包以來,首鋼生產發展速度保持了年平均遞增20%,11年間自我投資31.98億元,完成重點技術改造項目103個,年投資能力超過10億元,投資效益也較高,投入1元產出2.47元,這要比同期同類企業的投資效益高出5倍。11年間,首鋼累計實現利稅120.7億元,其中上繳國家占68.6%、企業留利占31.4%,國家多拿了,企業也搞活了。首鋼之所以能成為今天這樣的以鋼鐵為主,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經營的特大型企業,同承包後國家賦予其較大的經營自主權是分不開的。更為重要的是,首鋼經驗表明:社會主義國有企業通過經營方式的改革,充分自主經營,在市場競爭中求發展,再加上嚴格的內部管理,是可以搞活,可以搞好的。其他一些行業企業承包經營也取得了很不錯的效益。據北京市的資料反映,全市13個工業總公司去年9月進入第二輪承包的企業,預計在“八五”期間上繳財政總目標比“七五”期間增長13.7%,年遞增率約為4.9%。可以說,承包製在實際上率先促進了企業經營機製的轉換,促進了政企分開、兩權分離,形成了有效的企業激勵機製,同時也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企業家隊伍的成長壯大。在這個意義上看,承包製與轉換企業經營機製是相輔相成、相互推動的。
承包製是將宏觀經濟目標和微觀經濟活力相聯係的一個結合點。企業承包經營後,在落實自主權的基礎上,承擔的首要責任是確保財政收入增長和國有資產存量的合理增值,正確處理國家、企業與職工的三者利益關係,把企業和職工利益同企業經濟效益以及對國家的貢獻掛鉤,激勵企業和職工奮發向上,克服困難,實現預期經營目標。
承包製還在發展中,發展中的事物存在這種或那種問題是很自然的。如確定承包基數問題、企業負盈不負虧問題、某些企業的短期行為問題、有的企業留利使用不當問題等等。對這些問題,我認為通過深化改革和市場條件的逐步完善,是完全可以解決的,不能因為存在一些問題就否定承包製。同時,對企業承包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也要做具體分析,有些是由於承包製不完善導致的,有些則與承包製無必然聯係。不加區別地把一切問題都歸因於承包製是不公平的,也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同時,還要認識到現在的情況同80年代初期相比有很大的變化,比如客觀環境不同了,企業經營方式也不再是單一化了,市場條件、企業結構以及企業職工的心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承包製的完善要考慮到並適應這些變化。下麵,我想就完善承包經營責任製、促進企業經營機製轉換,談幾點意見,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