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統考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 / 2)

(1988年1月8日)

1983年5月,國務院領導同誌提出對企業廠長(經理)進行一次國家統考。經過一年的醞釀,1984年5月國務院在提請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要開辟多種途徑,加快經濟工作幹部的輪訓速度。對廠長(經理)國家要統一組織考試”。為什麼對企業廠長(經理)進行國家統考呢?大家知道,當時我們麵臨的情況,一是國際上新技術革命蓬勃發展;二是國內經濟體製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形勢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為了國家財政狀況的根本好轉,急需企業盡快提高經濟效益。如果我們的企業不在素質上有一個顯著提高,有一個根本的轉變,在國內就沒有生命力,在國際上就沒有競爭力,就沒有出路。這種形勢,對企業領導幹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不僅要有高度的事業心和政治理論水平,而且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專業知識和領導管理能力。但當時企業廠長(經理)的政治、業務素質同這種客觀形勢的要求很不適應。為了改變這種狀況,1982年中央提出要對企業進行全麵整頓。中央組織部根據中央的部署,決定從1983年開始,按照幹部隊伍“四化”的要求,從組織上對全國大中型企業領導班子進行調整。經過調整,企業領導幹部的年齡和文化結構有所改善,但專業知識結構仍不合理,絕大多數同誌原來學的是理工科專業,在企業幹的是生產技術工作,有些同誌雖然從事過管理工作,也隻是習慣於管理生產型企業。就當時整個廠長(經理)隊伍的基本狀況看,普遍缺乏經營管理知識和經驗。幹部調整一遍以後,企業領導班子基本是技術型,不是管理型的。為了幫助廣大廠長(經理)補上這一課,使他們成為既懂生產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社會主義企業的領導者,促進企業的改革和轉軌變型,不失時機地提出要對企業廠長(經理)進行一次國家統一考試,通過統考促進企業領導幹部的學習,提高他們的政治和業務素質,從而進一步改善和加強企業管理,不斷提高經濟效益。這就是統考的目的所在。廠長(經理)統考就是要以考促學,更新觀念,學以致用,推動改革。

1983年6月國家經委黨組對全國廠長(經理)統考工作進行專門研究,並聽取了有關部門的意見。在這個基礎上,製定了統考實施方案。方案規定統考的範圍包括工業、商業(糧食、供銷、飲食)、施工、外貿、鐵路運輸、交通運輸、郵電、民航、電力(小水電)、物資、農墾、金融(保險)、地質、采掘和旅遊等十五個行業。統考對象是這些行業中1985年6月底以前任職的企業廠長(經理)人員。全國應參加培訓統考的有8.9萬多個企業中的20.4萬多名廠長(經理)。培訓考試內容主要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政策和企業管理基本知識,也就是對他們進行一次較為係統的方針政策和管理知識的普及性輪訓。為了加強對統考的領導,實施方案決定成立經濟管理幹部國家考試指導委員會,由31個部委和高等院校的負責同誌組成,張勁夫同誌任主任委員。考試指導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製定國家對經濟管理幹部進行統考的政策和措施,組織編寫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統一命題,統一評卷標準。為了保證方案的貫徹實施,國家考委辦公室還會同各地區、各部門舉辦,統考師資培訓班,編寫各種學習輔導材料,研究改進培訓和考試方法,組織交流經驗,為統考做了大量的工作。

四年來,共組織了8批全國統一的培訓和考試。參加培訓和考試的總人數達17.6萬多人,占規劃總數的86.1%。其中,大中型企業廠長(經理)5.9萬多人,占規劃總數的98%;預算內小型企業廠長(經理)11.6萬多人,占規劃總數的81%。此外,還有9000多名非廠長(經理)人員也參加了培訓和統考,可以說,參加統考的人數之多、行業之廣,是前所未有的,效果也是比較顯著的。經過統考,提高了廠長(經理)的素質,促進了改革,改善了企業經營管理,而且為改革幹部教育工作提供了經驗。關於這次統考的收獲,大家都作了具體的總結,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