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改革物資管理體製,發展生產資料市場(1 / 3)

(1988年2月6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物資體製的改革從搞活企業這一中心出發,以發展有計劃的生產資料市場為目標,以逐步實現宏觀間接調控為手段,針對舊體製存在的弊病,先後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例如,縮小國家指令性分配物資的數量和範圍,擴大企業和地方支配物資的自主權;調整部分物資的計劃價格,並相應放開計劃外物資的市場價格;大力推進物資流通的橫向聯合,促使物資企業注重麵向市場,職能發生分化,湧現出300多家生產資料貿易中心;在部分大中城市推廣石家莊市“同一銷價,價差返還,逐步放開,擴大市場”的改革經驗,建立了一批鋼材市場等。通過這些改革,生產資料流通在三個方麵發生了重要變化:一是突破了傳統物資體製的格局,由過去單一的計劃分配、調撥的供應渠道轉向以商品流通形式為主的多種渠道,生產企業在物資購銷活動中有了一定的自主權;二是各類不同規模的生產資料市場已初具雛形,市場機製較明顯地發揮了調節作用,調動了企業開發和增產短線產品的積極性;三是對運用經濟手段間接調控生產資料的流通做了有益的探索。這為搞活企業創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為形成生產資料市場體係奠定了初步基礎,向實行間接調控邁進了一大步。可以說,這些變化和成果,是深化物資體製改革,進一步培育生產資料市場的必要條件。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物資體製改革取得的成果和進展僅僅是初步的,離總體改革目標還相差甚遠。當前的主要問題是:各部管理的指令性計劃分配的物資仍然偏多;供銷體製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經濟格局沒有根本改變;管理機構林立,物力分散,流通不暢的現象還嚴重存在;計劃內外兩種價格的價差過大,價格信號在一定程度上失真;物資流通企業實行所有權同經營權相分離,采取多種有效形式實現經營機製的轉換,進展緩慢。因此,統一的開放的生產資料市場尚未建立起來。

根據黨的十三大提出的當前經濟體製改革的總任務,結合生產資料流通目前麵臨的新形勢,近期深化物資管理體製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進一步縮小指令性計劃。改革物資計劃管理方式。近幾年,國家指令性計劃分配物資的品種減少很多,範圍逐步縮小,但許多由部門接過去繼續分配調撥,使這些物資大多沒有進入市場,再加上各部原有的計劃分配物資,顯然各生產主管部門分配的物資過多。因此,要根據逐步縮小指令性計劃的要求和各類物資的重要程度、供求情況,對現有部管物資進行清理。清理的原則是,對基礎生產資料和緊缺物資多管一些、管嚴一點;對中間產品、最終產品和供求基本平衡的物資少管一些,盡量放開。考慮到在一定時期內,國家對極少數重點工程和特殊企業,以及某些重要而短缺的商品,仍需保持必要的直接控製,因此清理後,少數短缺的重要原材料和燃料中屬於國家重點企業生產的部分,仍應繼續實行國家指令性計劃分配。對重要的機電產品和專業性強的配套物資,分別實行國家合同訂貨和由國家組織供需雙方協商訂貨。供求基本平衡的一般原材料和機電產品,放開流通。調整後,原各部管的指令性物資品種、數量將大幅度縮小。與此同時,積極推行機電產品招標、投標的辦法,把競爭機製引入流通。這樣既有利於穩定經濟,保證重點生產建設,又較大程度地擴大了企業物資自主權,搞活了流通。

(二)逐步取消各部管理物資職能,組建新的國家物資管理部門。目前,各部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物資管理的職能,采用指令性分配物資的辦法,直接控製企業的產供銷活動。條塊分割,物力分散的現狀,使國家宏觀調節能力薄弱,政府部門職能難以轉變,從而製約了政治體製改革的展開和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化。因此,對國務院各經濟部門的物資管理職能,要區別不同情況進行調整,相應地逐步並入國家物資管理部門。

也許有人擔心這樣改會搞死了,生產資料市場形不成。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有這種顧慮的同誌可能把60年代物資集中統一與今天的改革措施簡單地劃了等號。其實,兩者的實質完全不同。60年代搞的是高度集中統一的產品經濟,今天是為了進一步搞活生產企業的購銷活動,培育和發展生產資料市場。尤其是在政治體製改革逐步深入展開的今天,把各生產主管部門管理物資的職能,轉移到國家物資管理部門,有利於促進政府部門的職能的轉變。國家的物力相對地集中了,便於統一調度,壓縮庫存,增強國家調控市場的能力,從而在更大程度上衝破條塊分割,為發展統一的生產資料市場鋪平道路。因此,目前的“統”,僅僅是改革的一個步驟,是為了進一步把物資流通放開搞活。當然我們在物力相對集中的同時,也要采取積極的措施,防止產生新的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