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17日)
創辦《中國企業報》,一些同誌很早就在醞釀了,終於在今年初創辦起來了。現在是周二刊,一星期兩張。以後爭取周三、周四、周五刊,以至辦成日報。
辦報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是要擔風險的。報紙能不能得到大家喜歡,有沒有人訂閱,還要經受考驗。但辦一張全國性的、也是專業性的企業報紙,經常反映企業的發展與變化,是形勢的要求。所以,我們下決心辦《中國企業報》。
《中國企業報》首先應該是企業的喉舌。它要反映企業的活動,以企業為對象,麵向企業,為企業服務,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宣傳企業的成就,介紹企業的經驗,反映企業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一句話,為企業排憂,為企業解難,為企業說話,為企業服務,《中國企業報》才能興旺發達,才能受到企業的歡迎。
其次,《中國企業報》應該是企業改革的號角。這些年來,我們企業的改革有很大發展,取得很大成績。我們的報紙要為企業改革搖旗呐喊,成為企業改革的號角。企業改革需要深化,有許多問題需要去探索。改革,就是改革那些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困難還會不斷出現。我們的報紙,作為企業改革的號角,要勇敢地揭露矛盾,要敢於觸及矛盾的核心問題。要有戰鬥性,敢於向落後的現象作鬥爭,無情地鞭笞落後現象。報紙是改革的武器,要有原則性、堅定性。要堅持原則,毫不妥協,凡是我們辦的事就要辦到底。對反映出來的不合理現象,要有答複。反映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揭露矛盾是為了解決矛盾。報紙應該研究改革,提出改革的建議,總結改革的經驗,宣傳改革的政策。
第三,《中國企業報》還應該是企業家的戰友,要與企業家並肩戰鬥。應該說,成為一個企業家不容易。在吃“大鍋飯”的情況下,不可能產生叱吒風雲的企業家。鄉鎮企業因為沒有“大鍋飯”可吃,赤手空拳,背水作戰,“置之死地而後生”,確實“逼”出來一批企業家。這幾年全民所有製企業實行承包製的實踐也證明,隻有把企業“逼”到自負盈虧的道路上,企業才有活力,企業家才會應運而生。企業家是從眾多企業經營者中拚搏出來的。《中國企業報》就要和正在拚搏的企業家並肩戰鬥。
當然,我們企業眼前的客觀條件還不好,還沒有一個讓企業家充分施展才幹的舞台。必須給企業和企業家提供一個活動的舞台,這個舞台就是社會主義商品市場,讓企業家在這個市場的大江大海中遊泳鍛煉。如果沒有市場,最後還得去找市長,政企分開就不能落實。我總是想,國家不應采取保護主義,不應拒絕外國產品進來。如果閉關鎖國,隻能保護落後,我們的產品就不能在競爭中提高、創新,就不能打到國際市場上去。
我們報紙要為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市場呼籲,反映情況,介紹經驗,包括成功的和失敗的。要研究這方麵的問題,探索它的規律,為企業家提供活動舞台服務。我們的報紙要為造就宏大的社會主義企業家隊伍創造條件。
《中國企業報》是一張全國性的專業報紙,應該有其獨立性,即在忠實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前提下,要有獨特的風格,獨創的精神,獨有的角度,立足在企業,成為企業的輿論陣地。企業是國民經濟活動的細胞,國民經濟以企業為本。《中國企業報》的立論就是“企業本位論”。當然,報紙有一條重要原則,是它的公正性。在堅持公正性的同時,要有鮮明的傾向性和針對性。不然,就流於一般化;而一般化不是我們企業所需要的。一個時期要有一個時期的重點,集中力量攻克一個堡壘,完成一個戰鬥或戰役的任務,取得戰果。在公正性與傾向性問題上要態度鮮明。既要敢於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又要認真承擔社會責任,把社會效益和企業經濟效益統一起來。
最後,我們辦報紙應該經常聽取企業、企業家的意見,使報紙成為與廠長(經理)對話的渠道,把報紙辦成企業之友、廠長(經理)的講壇。
企業管理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