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19日)
在我國,真正把企業管理提到企業、企業主管部門和經濟管理綜合部門的議事日程上,乃至提到國務院、黨中央的議事日程上,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是一步步發展來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進行了近30年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雖然靠人民的省吃儉用建設起了相當強大的物質基礎,也發展了尖端的科學技術,但是,長期以來經濟效益低,生產發展緩慢,技術和管理落後,而又不承認落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是改革的開始,是生產力迅速發展的開端。
一、當前企業的主要問題在哪裏?1978年我同國家經委考察團訪問日本,參加他們的質量月活動。考察回來向國務院彙報,主要講了三點:第一,我們的企業技術落後,管理更落後;第二,要下決心發展商品生產;第三,搞計劃工作要考慮價值規律。彙報中明確地提出要發展經濟辦好企業,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是兩個不可分離的部分。也許這是“管理的發現”。這是在承認落後,特別是承認管理落後的前提下,才發現了管理的重要,才使我們下決心改變落後狀況。重要的是要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長期以來我們隻重視硬件不重視軟件,隻重視技術不重視管理,強調加強企業管理是一個重大的轉變。
二、管理的性質是什麼?管理是責任,不是權力。一些人把管理看作權力,發生你管我管之爭,管理是責任,即在企業內部健全各種責任製度,使每一個人都在各自的崗位上恪盡職守、各負其責、認真工作。隻有在企業內部將人有機地組織起來,發揮每個人的作用,才能使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才能夠把管理擺在一個適當的位置,把企業家擺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企業管理,就是廠長(經理)的全部責任,也可以說是廠長(經理)首要的責任。廠長(經理)通過管理把企業的責任製建立起來,就有了經營的本錢和活動的力量,這看起來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實際上比有形的東西更有力量、更可貴。
三、廠長(經理)隊伍現狀和問題。廠長(經理)首先要懂管理,要能得心應手地進行管理,使企業管理發揮強大作用,使管理轉變為物質的力量。1982年中央作出了整頓企業的決定,首先進行企業領導班子的調整,調整是嚴格按“四化”標準進行的。調整後的企業領導班子總體上看是好的,但也不夠理想。目前企業領導成員基本上是技術型的,不是管理型的。這是由於建國以來我們的教育結構造成的。建國初期,關於教育結構,就有培養綜合人才還是培養專門人才,即通才與專才問題的爭論,一些綜合大學分開了。如原來采礦與冶金是一個係的,就將采礦分了出來,直至將冶金分為有色與黑色,再細分為冶煉與加工、煉鋼與煉鐵,煉鋼又分為轉爐、平爐與電爐等等。越分越細,培養出來的人越來越專,而且大量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缺少文法、財經科類。致使企業在配班子時,找個總經濟師、總會計師就千難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