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企業隻靠技術型專家不行,要有綜合決策和組織協調能力的人。一個領導者首先要有綜合組織能力。沒有大批的通才去管理企業,就不能使生產不斷發展。而現在我們的廠長(經理)基本上是專才,是技術型。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既需要大量的專才,也需要大量的通才。我們不應用硬專家去管理企業,而應用軟專家去管理。硬專家可以解決具體技術問題,但缺乏綜合和領導全麵的能力,因此要改造我們的經營管理幹部隊伍,提高他們綜合決策、經營管理的能力。
四、企業家隊伍的培養與成長。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城市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的活力。增強企業活力,除國家給必要條件外,還要有能搞活企業的領導人,這就要有善於經營的企業家。在吃大鍋飯的體製下,無所謂企業家。企業搞大修都要上邊批,國家給錢;企業虧損了也撤不了職,飯碗砸不掉。在這種體製下,廠長隻是生產組織者,談不上是不是企業家。就是具備企業家才能的人、非常有能力的人,他的能力也發揮不出來,那些無所作為的人也照樣可以混日子。
在我們國家可以稱企業家的,應該說是從鄉鎮企業首先產生出來的。有些外國人認為,隻有大企業才能出企業家,小企業隻能叫經營者,我不這麼看。衡量是否是企業家,就看他能不能在改革的舞台上演出一場威武雄壯的戲劇來。鄉鎮企業的舞台是他們自己搭起來的,他們缺乏各方的支援,沒有可靠的物資供應渠道,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父老鄉親們都等著吃飯,關門是不行的,一些鄉鎮企業家就應運而生,他們擔負起了責任,在艱苦的環境下,千方百計地使企業死裏求生,甚至把資本主義的那一套經營方式也搬來了。當然我們對鄉鎮企業不能苛求,因為他們是自己搭台,自編自演自我奮鬥出來的。大型企業就沒有這個條件,這就需要深入改革,來創造條件使社會主義的商品市場盡快形成,沒有這個台子,就不能產生出大批企業家。在社會主義商品市場的大江大海中,企業家是可以鍛煉出來的,澡盆裏洗不出人才,隻有在大風浪中遊泳鍛煉。當然也有的人會受到沒頂之災的,但還是有大批的人會到達彼岸,成為真正的企業家。
五、政企分開問題。政企分開,就是使政府對企業從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從政企分開入手,企業家在企業與政府職能逐步分開的前提下解放出來,也就是使企業真正從主管媽媽的奶頭上脫離開。達到政企完全地真正地實際地分開,改革才能進一步深化,否則企業家就會永遠是出不了托兒所的小孩。政企真正分開,市場機製才能真正建立起來,企業家就能一批一批地成長起來。
《企業法》肯定了我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