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10日)
改革開放從1978年12月到現在已將近14年。這14年中,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方麵,在貫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方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我們國家的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我們抗禦了各種自然災害,也抗禦了西方國家對我們的種種製裁和蘇聯解體、東歐演變的影響。我們能夠頂得住的原因在哪裏?就是我們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我們有了強大的經濟基礎。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確定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使我國國民經濟實力成倍增長。從1988年開始的治理整頓能夠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裏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能夠完成我們國民經濟治理整頓的任務,除了中央的政策、方針正確,除了全國人民的巨大努力,我看也是同我們在經濟發展方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不開的。我們接受了過去曆次調整的經驗教訓,隻用了一年時間,大致從1988年9月份到1989年8月份,把過熱的經濟降下來了,又從1989年9月份到1990年8月份,用了大約一年時間,進行了經濟調整。好多企業的同誌都親身經曆了這段艱難時期,大概整整在穀底徘徊了一年時間。從1990年9月份以後,國民經濟開始上升,大概也用了一年時間。所以到1991年召開中央工作會議的時候,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同誌宣布治理整頓任務基本完成,我們的國民經濟走上了正常發展的軌道,這是我們改革麵臨的第一個好形勢。第二個好形勢是小平同誌的南方談話。對小平同誌的南方談話,有人講是一陣春風、一場春雨。我說這個形容不夠,應該說是一聲春雷。這一聲春雷大大振奮了全國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使我們更明確更清醒地看到前進的道路和我們所肩負的任務,大大解放了我們的思想。過去一段時間長期爭論不決的問題,在小平同誌談話裏,都給了明確的回答,比如計劃和市場的問題、“左”和“右”的問題,具體來說,姓“社”姓“資”的問題。小平同誌再一次以他實事求是的精神來分析和對待這些問題,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標準。小平同誌的講話解放了我們的思想,總結了我們這一段的好經驗,把它提到理論高度。“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所以說應該是一聲春雷,然後才是一陣春風、一場春雨,萬物茁壯生長起來。這是第二個好形勢。第三個好形勢是這十幾年改革開放的實踐造就了一批奮發有為的企業家。這支企業家隊伍,在改革開放浪潮中,在克服重重困難的曆程中鍛煉成長,發展壯大。他們帶領千軍萬馬,在國內外無情的市場競爭中衝鋒陷陣,克敵製勝。這是個重要優勢。
以上是我要說的第一個問題。我們的企業改革麵臨著一個大好形勢,具備較好的條件,具有很多優勢。
第二我想說一說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的問題。解放思想是毛主席在延安整風的時候提出的。當時還提出反對主觀主義,把人們的頭腦從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毛主席當時講:主觀主義不要小看它,它還是個主義呢!他反對主觀主義,提倡實事求是,實際上就是解放思想。在解放戰爭中,毛主席就提倡解放思想。在當時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毛主席作了一個月消滅敵人多少個旅的計劃。當然他是從敵我雙方對比的變化中,看到事物的本質的。他鼓勵我們大膽去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去開辟根據地。建立新中國以後,毛主席還是提倡解放思想,他提出麵對新的形勢,過去我們熟悉的東西要閑起來,不熟悉的事情,不懂的事情,要去學習。號召大家向群眾學習,包括向資本家學習。當然,毛主席晚年犯了錯誤,我看主要還是在實事求是這個問題上出了毛病,了解實際情況少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沒堅持下來,過分地誇大了敵情,特別是黨內情況,這就發生了像“文化大革命”這樣嚴重的錯誤,使我們的國家遭受巨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