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新性教學中,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大力改革課堂教學。一是在創造學習的外部條件時,必須以內部的認知規律為前提。二是改革傳統的“一言堂”的教學方法。三是把學會學習作為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四是重視內在認知動機的作用。

2.以能力為中心的質量觀

聯合國大學千年計劃報告《1998年未來狀況》指出:“艾伯特·愛因斯坦可能是第一個說過:‘想象和創造性比知識更為重要。’我們已經達到了世界史的這一時刻了。”傳統的以知識為本位的教育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社會的教育從一次性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轉變的背景下,已經不適應了。一是因為現代科學技術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的高度綜合打破了“學科中心”的統治地位。二是知識產生與更新的速度加快,新知識層出不窮。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世界科學技術情報係統”的統計,科學知識每年的增長率,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從9.5%增長到10.6%。到20世紀80年代每年增長率達12.5%。在這種形勢下,如果仍然堅持以知識為中心,那麼人們在急劇增加的知識麵前隻能是疲於奔命。三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的學習方式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對於人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你能記住多少,而是知道“是誰的知識、到哪能找到這些知識”。四是以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已成為世界教學改革的潮流。

3.當代認知心理學知識觀

知識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對知識進行科學分類,有利於教學,也有利於促進知識的有效掌握。知識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現代認知心理學把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這是依據知識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來劃分的。

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主要說明事物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用於區別、辨別事物。如對“今天是晴天”,“四乘三等於十二”等事實的表述:又如對“活到老,學到老”,“生命在於運動”等觀點、信仰的陳述。這種知識具有靜態的性質。傳統教學傳授的知識大都局限於這種知識。

程序性知識即操作性知識,是指做什麼、怎樣做的知識,是關於解決問題的思維操作過程的知識,是關於如何實現從已知狀態向目標狀態轉化的知識。如關於如何解數學應用題的知識,如何講某種語言的知識,如何監控自己學習活動達到學習目標的知識等,都屬於程序性知識。由於程序性知識與實踐操作密切聯係,因而具有動態的性質。目前學校教學比較忽略這類知識的作用。

策略性知識是關於如何學習和如何思維的知識,是關於如何使用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去學習、記憶、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如學習中如何有效記憶,寫作時如何擬定提綱,解決問題時如何明確思維方向等等。策略性知識也是一種程序性知識。

知識是人的活動的定向工具。知識掌握的程度製約問題解決的水平。知識是構成能力基本結構的要素之一。能力作為一種個體心理特性,是對活動的進行起穩定的調節作用的個體素質。能力的形成、發展與知識的掌握無法割裂開來。首先,知識具有完成活動的定向功能,是能力的基本構成要素。其次,能力作為一種個體心理特性,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結構,對活動起一貫的、經常的調節作用。這種穩定的心理結構的形成,一方麵依賴於知識的掌握水平.另一方麵也依賴於已掌握了的知識的進一步概括化和係統化。創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表現,創新能力的形成也離不開知識。研究表明,創新與知識的質正相關。而衡量知識質的客觀指標就是知識的結構化程度。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都是形成創新能力所必不可少的知識,尤其是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