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農村基礎教育現狀
農村教育是農村發展的基礎性條件和農村發展狀況的重要表征,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農村教育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農村基礎教育。農村基礎教育隸屬於整個國家的基礎教育,具有基礎教育的內在規定性:基礎性即要滿足每個適齡青少年的“基本學習需要”和基本學習內容;普及性即不論處於社會哪個階層群體的適齡青少年都有機會接受這樣的教育;全麵性即培養每個適齡青少年在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麵全麵發展。農村基礎教育與城市基礎教育培養目標是一樣的,即為每個適齡青少年準備進一步發展的知識、能力和精神基礎,使其成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合格公民。農村基礎教育在新農村和諧小康社會建設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事關農村、農業改革發展的水平、速度和質量,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最終成果。作為我國基礎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農村基礎教育普及程度及水平,直接影響全國教育普及和基礎教育的實現程度。所以說,農村基礎教育整體發展是國家教育發展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黨中央、國務院關注的熱點。
一、農村基礎教育發展變化成就巨大
2009年,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資料顯示: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4.3%。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所發表的《2004年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的統計也證實,目前農村6歲~17歲人口占全國相應年齡組人口的56%~73%,年齡組越低,農村人口的比例越高。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農村基礎教育。據2002年的統計,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總體規模情況為全國總計有中小學校53.7萬所,中小學在校生20444.58萬人。其中,農村中小學校42.37萬所,占總數的78.9%;農村中小學生11255.5萬人,占總數的55.1%。大力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不僅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影響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戰略性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一係列關於發展農村教育的方針政策指引下,農村教育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發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有了長足的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得到普及,素質教育在全麵推進,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中小學危房改造、義務教育寄宿製項目、遠程教育和“兩免一補”工程順利實施,農村學生特別是農村女童失學問題得到很好抑製,中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和畢業率逐年提高,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加強等。到20世紀末,我國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曆史性任務,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其巨大發展成就和世人公認的發展質量,舉世矚目。
二、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問題凸顯
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隨著財政體製與農村經濟狀況的變化,農村基礎教育正麵臨嚴峻的形勢和嚴重的困難,教育不容樂觀,教育狀況堪憂。
1.農村基礎教育目標錯位,“城市化”傾向嚴重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自覺地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促進社會的全麵進步。”這就給我們指明了辦學方向,規定了辦教育的總目標。然而,受落後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的影響,社會上許多人把升學與成才等同,把升學率的高低與辦學質量的優劣等同。一些地方、一些學校的教育工作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校園環境、管理製度等都緊緊圍繞著升學考試這根指揮棒轉,形成重智育輕德育丟體育,重分數輕能力,重升學輕實用的“三重三輕”的惡性循環局麵。學生的思想素質和身體素質差,個性特長受壓抑,缺乏社會實踐能力和開拓進取精神,更無興農愛農的思想意識。從學生來看,農村基礎教育隻麵向“升學有望”的學生,它放棄了對“升學無望”學生的培養教育。目標的單一性,必然導致教育內容視野的狹窄,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到教學組織形式、管理方式等,一切都圍繞升學轉。
長期以來,由於受社會經濟、政策製度、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基礎教育存在“城市中心”價值取向而弱化了農村基礎教育“為農服務”的功能,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適應新時期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村基礎教育嚴重脫離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缺乏與農村社會的血肉聯係,培養目標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農村學校課程和教學內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脫離農村生產和生活實際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課程和教學內容偏多、偏深、偏難,缺乏同生活、生產、社會實際的聯係,適應現代化的新內容較少,靈活性不強,缺乏農村特色。現在的農村教育不是為了農村、為了農村的未來,而是反農村的,整個教育是與鄉村無關的教育,整個農村教育城市化傾向非常嚴重和突出,用城市模式來進行農村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農村孩子通過高考逃離農村。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中國農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農村向城裏跑。”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曾在其作的報告裏舉例談到有個老師在一次座談會上很興奮地跟他說:“我剛剛從上海參加一個培訓班回來,城市的教育太好了,我就跟我的孩子們講,你們好好地學習,以後考上好的大學,再也不要回來了。”顯然,這個老師是在用這樣的一種方式教孩子逃離農村,這實在是太危險了。“城市取向”的教育使農村基礎教育陷入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