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農村學校學生(2)(1 / 2)

2.躬行實踐,引領學生走進新課程

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僅要求教師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學觀、考試觀、評價觀等教育理念,主動做好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開發者、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等自身角色的轉化,還要有積極踐行新課程理念的行為。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讚賞每一位學生並主動幫助引導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教師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團結互助等。可以說,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的“以身作則”,勢必會給學生以積極的教育影響,加深學生對新課程的理解和認同,從而積極參與到新課程實踐中來。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評價體係。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麵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作為學生的學業評價無論在功能和價值上,還是在學科內容、呈現方式以及對考試結果的處理上,都要力爭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理念和工作思路,形成適合本校學生的學業評價內容、形式、手段,以利於新課程的深入實施。

【相關鏈接】

班級管理情、理、法初探

班級管理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事關學生的健全發展,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素質教育實施的質量。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對班級工作負有義不容辭的管理重任。因此,要真正優質高效地做好班級管理,班主任就應當抓住情、理、法互動這一關鍵。

一、情——班級管理的前提

青少年學生活潑、好動,有著極其豐富的情感,對他們的管理必須先要激其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學生接受管理教育的前提。當班主任以真摯的愛,用情激勵、溫暖、鞭策學生,給他們以親近感、信任感、期望感時,學生會以自己特有的敏感,經過自己的觀察和體驗,看出老師的善意和對自己的真誠關愛,於是就會產生“動情效應”,就會對老師產生強烈的依戀仰慕心理而“親其師,信其道”,並會主動敞開自己的心扉,自覺愉快地聽從和接受班主任的管理。心理學研究同樣表明:隻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管理教育,才會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因此,班主任在班級工作中應做到情感管理,對學生首先要具有深厚理智的“教育愛”“理智愛”,而不是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要給他們以無私的愛心感化:思想上關心學生進步,引導他們學會做事;學習上細心指導,引導他們學會學習;生活上熱心照顧,引導他們學會生存;遇到困難耐心幫助,引導他們學會共處。

二、理——班級管理的基礎

青少年學生是單純幼稚的,班主任要善於利用科學的道理和富有說服力的典型事實,針對他們的具體問題,由事入理,由淺入深地進行正麵管理,力求以理服人,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因素,使其明辨是非、善惡,提高思想道德認識,增進思辨能力,引導他們不斷進步。對學生進行“理”的管理,班主任應當做到:

1.要有針對性,有的放矢

班主任要結合學生具體問題擺正事實講清道理,以激起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鬥爭,使其服理,力戒枯燥、乏味、無的放矢式的空洞說教。

2.要有真實性,生動有趣

班主任講道理時所列舉的事例,一定要真實可靠富有感情,符合學生的客觀實際以便真正觸動其心靈,引導他們進行科學分析,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

3.要善抓最佳時機

班主任抓住時機施“理”,能達事半功倍之效。因為隻有在學生內心產生需要時,才容易被接受。

4.要有信心和耐心

要真正使學生服理,往往需要多次反複做工作才能奏效。所以,班主任一方麵要有足夠的信心,相信學生能夠通情達理地接受管理。另一方麵還要有耐心,要允許學生有自己不同的見解,要允許學生思想行為出現反複,反複說理要講究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