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農村新課程氛圍(1)(1 / 2)

第一節 農村新課程氛圍概析

新課程改革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各方麵的理解、支持與合作。然而,新課程在農村實施的過程中,關注、理解、支持農村新課程改革的氛圍卻並沒有很好地形成起來。

一、農村新課程社會氛圍

長期存在的中國社會二元結構導致農村經濟、文化、教育等社會環境惡劣,農村整個社會環境不盡人意。經濟的貧困不僅使新課程必需的課程資源嚴重不足,而且還使多數農民在為溫飽努力而無暇顧及子女教育。文化氛圍的冷清嚴重影響著農村學生的見識和知識麵的拓寬,缺失同化新課程的“知識鏈”。教育水平的低下致使新課程的實施“心有餘而力不足”。農村發展的滯後導致的人們觀念的滯後,如根深蒂固的“以升學率論英雄”的觀念、“望子成龍”的思想等以及日趨嚴重的功利主義都使得農村應試色彩濃厚,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依然是“壓倒一切”的大事,新課程所倡導的新理念以及教與學的新方式等等在升學率麵前仍舊是蒼白無力。“留守學生”的增多加大了教育及其管理的難度,無疑也成為新課程的一大障礙。新課程評價體係的構建在農村舉步維艱,特別是綜合素質評價標準的“城市化”傾向導致農村學生在與城市學生同台競爭中一直處於劣勢,這無疑大大降低了農村學生對新課程的理解、接受和認同。

二、農村新課程學校氛圍

巨大的社會壓力。在就業形勢嚴峻、社會普遍尊重知識、看重學曆的背景下,上大學無疑成為個人實現人生價值和一生幸福的一個重要平台,升學率成了學校教育質量、辦學水平高低的主要依據。目前,片麵追求升學率的狀況並沒有因為新課程的實施而有所改變,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觀念仍很固化,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束縛。社會的巨大壓力使農村中小學校缺乏課改勇氣和魄力,不敢義無反顧地大膽實施新課程,無論是校長還是教師誰都不敢拿學校的升學率和社會聲譽作實驗,隻好“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

應試色彩濃,教育評價難突破。升學率和考試成績特別是高考和中考成績仍是唯一指標,評價方法僅僅集中於紙筆測試,致使教師的一切教學方式與手段不得不圍繞著考試和分數展開,教師失去了原有的改革熱情和創意,不得不一邊應付上頭推行的課程改革,一邊仍“穿新鞋走老路”。校長作為新課改的第一責任人關心的還是分數,一方麵要分數,一方麵要課改,左右為難。

居安怕變、墨守成規的惰性影響。教師安於現狀和缺乏進取的心理、怕吃苦受累的思想而形成的惰性使教師在教學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影響新課程改革的消極因素,從而產生對新課改的抵觸和畏難情緒,缺乏實施新課程的積極主動性。特別是年齡偏大的老教師群體(農村學校教師年齡結構偏大)有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思想,抱著老經驗不放,認為新課程是花架子,不想花更多的心思去學習、落實新課程。

在農村尤其是偏遠落後的農村由於學校教學點太多且又分散,校本教研十分困難。另外,隨著農村學校進行的布局調整、合校並點,造成調整後的許多農村城鎮中學和中心校校舍緊張,學生爆滿。班額過大導致師生間的互動難以開展,組織教學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加大,根本沒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新課程。

三、農村新課程家庭氛圍

學生生存於家庭之中,家庭的支持至關重要。家長的態度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新課程的實施程度,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影響學校課程的目標,家長的教育觀念直接影響學校課程實施的深度和廣度,家長對課程的關注可以成為課程變革的動力,也可以成為變革的阻力。可以說,新課程涉及千家萬戶,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是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在廣大農村地區,新課程的實施卻因家庭支持氛圍的缺失而步履維艱。

農村家長對新課程信心不足,支持不夠。調查顯示,隻有3.8%的農村家長對實行新課程改革很有信心,多數家長對新課改信心不足,非常擔心的甚至高達28.8%。家長對課改非常支持的占5.9%,基本支持的占55.2%,不支持的占34.1%,強烈反對的占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