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農村新課程氛圍(1)(2 / 2)

家長保守落後的教育觀念與新課程理念不斷發生碰撞。許多家長具有急功近利、相互攀比以及浮燥心理,他們供孩子上學的最終目的無非就是讓孩子“鯉魚跳農門”,考名牌大學有份“光宗耀祖”的工作,所以他們僅僅關注孩子的考試分數而其他都別無興趣。調查資料顯示,89%的學生家長希望開設與升學考試相關的內容,93.5%的家長“希望子女畢業後升學”,65.3%的中學生認為“家長平時最關心的是他們的學習成績”。近年來的大學迅速擴招帶來的就業困難以及國家“包分配”向自主擇業就業政策的轉變等一度出現了高校畢業生“畢業等於失業”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農村家長通過讓孩子上學讀書“魚跳龍門”的積極性和吸引力,家長供子女讀書的熱情大大降低。農村學生家長由於受市場經濟大潮以及眼前利益驅動和社會分配不公的影響,農村新的“讀書無用論”悄然抬頭並有蔓延之勢,認為農村孩子讀書無用,不如讓孩子早點出去打工賺錢好。“上學也考不上,考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著工作”,這種“新讀書無用論”正嚴重影響著農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求和家長對教育的投入。

家長不認同新課程。農村學生家長對新課程改革的認識不夠,曲解新課程改革,他們認為新課程改革是學校的事、老師的事,與自己和孩子無關,以至於對新課程漠不關心甚至錯誤地對新課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生的學習方式表示懷疑,認為“老師不講解學生學什麼?”“課堂吵吵鬧鬧,又唱又跳,如何搞好紀律?”“撇開課本知識不學搞活動,不務正業”等誤解,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學習很輕鬆,放學回家後作業很少,擔心學習成績會下降等等。調查結果表明,隻有17%的家長對新課程有些了解,有45%的家長則認為課改不課改不重要,隻要能踏實學到一些知識就行。

受自身素質、知識、能力、認識以及生活環境等方麵的局限,農村學生家長缺少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無法對子女進行有效的引導教育,家庭教育薄弱,學生在家裏的學習氛圍非常淡。而且,麵對新課程,許多家長不知如何輔導子女的學習,家庭教育出現“想管管不了”“想幫幫不了”的尷尬情形。

第二節 農村新課程氛圍營造

新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中心環節,它是關係全社會的一次巨大革命,是一項係統的工程,它給學校辦學、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和挑戰。新課程的實施需要一個相應大環境的支持,要想積極、穩妥、有效地推進農村新課程改革,必須獲得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大力營造新課程支持氛圍。全社會的積極關注是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保障。

一、加大新課程輿論宣傳,營造新課程社會支持氛圍

農村新課程改革之所以步履維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同。新課程雖說是教育係統內部的事情,但需要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全社會的支持與配合。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網絡等各宣傳陣地的作用,加大新課程宣傳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及其必要性,提高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對新課程工作的認識,爭取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支持、配合與參與,營造一個各級領導重視、全社會大力配合的新課程改革環境,真正使社會、學校、家庭形成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合力。必要時可組織政府主管部門的領導參加新課程培訓,讓他們了解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意義、理念以及內容等,以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切實負起領導責任,為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開綠燈;可以邀請家長、社會有關人士等召開新課程改革專題座談會、到校聽評課等,引導他們參與支持新課程改革;政府和教科研部門都要麵向農村到基層學校定點,教研員要與課改同行,與一線老師互動,用發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創新的方法,因地因校製宜指導新課程改革;同時,教育係統內部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工作,深入挖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為新課程改革創造條件,以保證新課程的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