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國運動會
1949年前,中國曾舉行過七屆全國運動會。第一屆在清朝宣統二年(1910)舉行,當時叫“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比賽項目隻有男子田徑、足球、籃球、網球四項。以後六屆規模逐漸擴大,比賽項目也逐漸增多。但這七屆全運會沒有一項紀錄達到世界水平。
新中國第一屆全運會1950年在北京舉行,參賽運動員達1萬多人,共設36個比賽項目和6個表演項目。有7人4次打破4項世界紀錄。
第二屆全運會1965年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上,1.6萬多人表演了大型團體操《革命讚歌》。共有5014人參賽,設22個比賽項目,24人1O次打破9項世界紀錄,33O人469次打破130項全國紀錄。
第三屆全運會1975年在北京舉行,有包括台灣省在內的31個代表隊參加,比賽項目成年組設28項,少年組設8項,另有6項表演項目。有1個隊4人6次打破3項世界紀錄,2人2次平2項世界紀錄,49個隊83人197次打破62項全國紀錄,4個隊36人144次打破58項全國青少年紀錄。
第四屆全運會1979年在北京舉行,有包括台灣省在內的31個代表隊1.5萬多名運動員參加,成年組比賽項目有34項,少年組有2項。有5人5次打破5項世界紀錄,2人3次打破3項世界青年紀錄,3人3次平3項世界紀錄,36個隊204人376次打破102項全國紀錄,2個隊6人10次打破5項全國少年紀錄。
第五屆全運會1983年在上海舉行,比賽項目有25項,表演項目1項,31個代表隊的8943名運動員參賽。有2人3次打破2項世界紀錄,4人5次平3項世界紀錄,創造1次世界青年紀錄,7人12次打破9項亞洲紀錄,38隊64人142次打破60項目全國紀錄。
第六屆全運會1987年在廣州舉行,這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體壇盛會,共有37個代表隊7228名運動員參加決賽,設44項比賽項目。有10人2隊17次打破15項世界紀錄,3人3次平3項世界紀錄,2人2次超過2項世界紀錄,18人1隊24次打破17項亞洲紀錄,10人14次創造10項亞洲紀錄,28人39次超過21項亞洲紀錄,85人14隊168次打破82項全國紀錄。
第七屆全運會1993年9月在北京舉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全國運動會。除參加前期若幹項目比賽和成都賽區項目比賽的運動員外,北京主賽區共有包括解放軍和行業體協在內的45個代表團的4228名運動員、120O名教練員參加.加上各代表團團部人員等,總數達7551人。共有4人4次創4項世界新紀錄,18人4隊43次超21項世界紀錄,4人4次平3項世界紀錄,54人1隊93次創34項亞洲新紀錄,61人3隊143次超66項亞洲紀錄,130人14隊273次創117項全國新紀錄。
亞運會
曆史回顧
1.亞運會起源於“遠東運動會”和“西亞運動會”。亞洲運動會是國際奧委會所承認的地區性大型綜合運動會之一。它雖正式誕生在1951年,但它的起源卻應該追溯到“遠東運動會”和“西亞運動會”。
“遠東”指東亞、太平洋地區。從1913年至1934年共舉行過10屆“遠東運動會”。前八屆隻有中國、菲律賓、日本三國參加,最後兩屆才又加入了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三國。本來隻是一個隻有七個比賽項目的、亞洲局部的綜合性國際運動會。但在本世紀30年代以前卻代表著亞洲體育運動和競賽的水平。
“西亞運動會”是由印度人格·桑迪博士籌措舉辦的。他是印度田徑聯合會主席,又是1930年印度參加第9屆遠東運動會代表團團長,帶回了遠東運動會的經驗,因而於1934年舉辦了曆史上唯一的一屆“西亞運動會”。其參加國有印度、錫蘭(斯裏蘭卡)、阿富汗和巴勒斯坦。比賽項目有曲棍球、籃球、網球、田徑、板羽球等。田徑單項金牌除其中3項由錫蘭獲得外,其餘全部由印度包攬。
這樣,遠東運動會和西亞運動會就在曆史上構成了亞運會產生的基礎和前身。
2.亞運會的誕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菲兩國體育界人士醞釀恢複遠東運動會,並決定於1948年7月倫敦第14屆奧運會上與亞洲各國協商(日本是戰敗國,未能參加倫敦奧運會,因而未參與其事)。印度人桑迪認為恢複遠東運動會已不夠,希望所有亞洲國家均能參加。印度當時在國際活動中很活躍,桑迪到處遊說,尼赫魯政府十分支持,中、菲兩國也同意,因而在倫敦奧運會期間召開了有亞洲13國參加的籌備會議,會上決定由中國、南朝鮮、菲律賓,印度4國起草文件和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