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其他運動會介紹(2 / 3)

1949年2月12-13日,在新德裏再次開會,正式通過章程,成立“亞洲運動會聯合會”(簡稱“亞運聯”,1982年後改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簡稱“亞奧理事會”)。決定在兩屆奧運會中間,每四年舉辦一屆“亞運會”,每次12-16天,比賽20個項目(東道國可酌情增減,但一般不應少於11項,田徑、遊泳和藝術展覽為必設項目)。第一屆定於1950年(後因故改為1951年)在印度新德裏舉行。於是,舉世聞名的“亞運會”從此誕生。

曆史作用和經驗

縱觀10屆亞運會,似乎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

1.亞運會的曆史作用這其實是整個競技運動,尤其是大型國際競賽的多種功能在亞運會的體現,其曆史作用主要表現在:

(1)促進了亞洲體育運動的發展和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

(A)首先促進了各舉辦國體育運動的發展(如場館的建設,參加人數的增多,本國傳統項目的推廣等)和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如伊朗在第七屆上獲金牌總數第二;泰國在第五屆不但金牌總數與南朝鮮並列第二,而且出現了一人獨得4枚金牌的自行車選手比拉和得兩枚金牌的短跑選手阿納,在泰國引起了轟動;南朝鮮的例子更是眾所周知的,這裏從略)。

(B)促進了整個亞洲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某些項目迅速接近、甚至超過世界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亞洲選手除個別日本運動員外.在重要國際比賽(如奧運會)中很少進入前6名,更難奪得金牌,在世界體壇毫無地位可言。但是戰後,隨著世界體育向現代化發展,亞洲體育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

(a)亞洲唯一發達國家——日本,從遠東運動會以來,直至前8屆亞運會上遙遙領先的優勢已經失去。而且日本在田徑、遊泳、乒乓球、女子排球、體操等一度在亞洲領先(後幾項還曾一度稱霸世界)的項目,也先後被中國等國家趕上或超過。

(b)亞洲國家在部分運動項目上開始進入世界先進行列。除曲棍球、柔道、跆拳道等地方特色項目以及在田徑、遊泳、舉重、射擊中僅有一些單項奪金牌或破世界紀錄姑且不算之外,亞洲國家至少在乒乓球、羽毛球、女排、跳水、男子體操等項目中從整體上較長時期占據世界領先地位。另外,中國和南朝鮮先後在第23屆和24屆奧運會上獲金牌總數第四名,這在戰前是不可想象的。它標誌著亞洲體育可觀的進步與提高。(c)體育運動在亞洲的日益普及。亞運會參加國(地區)由第一屆的11個增加到33個。參加亞奧理事會的已達38個。曆來體育發展較後進的西亞和東南亞地區也都分別舉行了地區運動會等等。

所有這些,除其他因素外,與係統參加亞運會得到鍛煉、取得經驗、促進發展與提高當然有直接關係,使亞洲各國運動員更快地“走向世界”。

(2)增進了各國運動員和人民之間的交往、理解和友誼。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亞洲政局,因種種原因曾特別錯綜複雜,矛盾重重,風雲變幻。不少國家和地區間曾長期緊張對峙、沒有外交關係和往來。體育運動在衝破這些堡壘、進行人民之間友好往來(如日本與亞洲各國、中國與亞洲許多國家間、中國大陸與台灣省、朝鮮北南雙方等)、保衛和平以及增進理解和友誼等方麵有特殊貢獻。亞運會正是促進這些交往的極好場所。

(3)促進了亞洲各國(特別是舉辦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方麵最典型的是南朝鮮,這是眾所周知的。

2.各舉辦國的成功經驗現就印度、泰國、伊朗,南朝鮮四國承辦亞運會的情況作一簡單介紹:

(1)印度:是主要發起國之一,共承辦過兩屆,1982年舉辦得較成功,用18個月建成全部體育設施和建有800棟印式小樓房的亞運村,還有五座旅館、七座立交橋。全部工程很少用機械,完全靠人工,靠印度婦女用頭頂運土去完成。因而號稱是“印度婦女用鮮血和生命築起了亞運會的工程”。運動會招待工作較好,飲食豐富完美,運動員村環村馬路3公裏長,有30輛麵包車不停環行,交通十分方便,……,等等。

(2)泰國:先後共舉辦了三屆亞運會,初次舉辦的第五屆準備較充分,第六屆和第八屆因是臨時改地點,準備工作不足,不很成功。第五屆舉辦時(1966年),準備較好,修建了亞運村,為運動員提供了舒適的房子,運動會後賣給了平民(這在經濟上是劃算的,但第六屆亞運會臨時決定再在曼穀舉辦時,運動員就隻好住旅館了)。也修建了較好的運動場地;群眾很熱情;泰國官員無辦會經驗,但卻較虛心,因而該屆亞運會效果與反映較好。泰國在此屆取得較好運動成績,對體育運動發展推動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