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指從舊的信封上或其他郵件上尋找自己所需要的郵票。收集時,不要直接從信件上往下揭撕郵票,要用剪刀將郵票連同信封部分一起剪下。剪下的郵票,可泡入溫水中浸洗,待郵票與封皮紙脫離後,再輕輕洗淨郵票背麵上的漿糊或膠水,然後晾在吸水的白紙上,待即將幹時,夾放在書裏壓平。這種收集郵票的方法,最簡便、最省錢,特別是剛開始集郵的青少年,如果經濟條件不好,最好采用這種方法。但一定要注意,在尋找郵票時,要懂禮貌、講道德。當你發現有的信封或郵件上有自己喜愛的郵票時,一定要征得收件人的同意,然後再將郵票剪下。如果不擇手段,擅自將郵票撕下,甚至偷偷地將他人信件銷毀,這不僅是不道德的行為,而且是違法的。
在收集郵票的過程中,如果尋找到舊的或年代比較久遠的信封時,先不要急於剪下上麵的郵票,最好連同信封一起保存,請懂行的人看看,或自己翻閱一下有關集郵圖書,查一查這枚信封連同郵票的實際價值。因為一枚有價值的實寄封,是很難得的。它上麵記錄的史料,要比單枚郵票詳細得多,切勿因一時不懂,一剪刀下去,再後悔也來不及。
購買。集郵總是要花錢的,不花錢而單靠找郵票集郵,很難取得突出成果。為了充實和提高自己郵集的水平,購買一些郵票是十分必要的。我國各地的主要城市,大多設有集郵公司或集郵門市部,到那裏可以購買自己所需要的郵票。如果你所在的地方比較偏僻,連集郵門市部也沒有,可以依靠自己在外地的親戚朋友,請他們幫助購買,或請去大城市出差的人給代買。另外,還可以寫信給自己所在省的郵票分公司或北京的中國郵票總公司,辦理郵購。購買郵票時,一定要注意挑選品相好的郵票,品相不好的郵票,可以當麵向營業員調換。
交換:在收集郵票過程中,常出現同一種郵票有好幾枚的情況,這些重複的郵票,集郵愛好者稱它為“複品”。
集郵者常常從這些複品中挑選出自己最中意的收藏起來,其餘複品便用來同郵友們進行交換。交換是集郵愛好者互通有無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交換複品最好找自己認識的郵友,或當地的集郵愛好者,這樣便於當麵協商。交換中,要發揚互相幫助,助人為樂的精神,不要斤斤計較,更不應想去占別人的便宜。與外地郵友進行通信交換,一定要講信譽;商定交換的郵品,要保質保量寄給對方。隻有這樣,才能在交換中取得互相信任,從而建立長期的友誼。同國外郵友進行通信交換,還應該注意國家在集郵方麵的有關規定,千萬不能幹出違犯國法的事。
收集到了郵票,不加整理,雜亂無章地堆放起來,這是集郵者最忌諱的事。如果自己已經確定了收集範圍,比如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動物、植物等,那就要分門別類及時進行整理。分類整理郵票,也是進一步熟悉郵票內容的過程,這對搞好專題集郵或主題集郵大有幫助。
郵票的保護和防護措施
集郵者都十分珍愛自己的郵票。要想使郵票圖案保持清潔,鮮豔如初,使齒孔和票麵完美無損,就必須采用科學的保存方法和防護措施。
收集來的郵票,有人隨手夾在書或筆記本裏,這不好,原因有二:一是不便於欣賞和拿取,二是容易損傷和沾汙。保存郵票最理想的地方,應該是郵票冊或護郵卡片(也稱護郵袋)。郵票冊一般分為三種:一種是插冊,內有一條條透明玻璃紙構成的紙槽,這行行的紙槽就是郵票的住處;第二種是貼冊,上麵印著淺色的格線,便於貼票和書寫文字,國際通用的規格是215×280毫米,常為活頁,因此單頁也稱貼片;第三種是裝訂成冊的帶有郵票目錄的貼冊,開頭有全冊郵票的目錄。在貼冊內,對每套郵票都有簡要的文字介紹,如郵票的名稱、齒孔、麵值、發行日期、發行數量。
剛收集到的郵票,可以暫時保存在插冊裏,以備進行分類整理。插冊雖然存取郵票方便,但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插冊容易翹曲,使玻璃紙槽出現鬆緊不勻,郵票插在裏麵,有的鬆弛,有的卡得很緊,常會造成郵票脫落或折損。插冊裏的郵票如果經常移動,插來插去,容易使郵票的齒孔受到損壞。玻璃紙容易吸濕,潮濕季節,就有使郵票粘連在郵冊上的危險。
已經整理分類的郵票,最好放進貼冊裏。活頁的貼冊,既便於集郵者在整理編排郵票時充分發揚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藝術創造力,也適宜長期保存。如果集郵者確立了一個專題,將與這個專題有關的所有郵票都編排在貼冊裏,並且寫上簡要的文字說明,這就成了一部專題郵集。這部郵集,還可以根據自己收集郵品的不斷增加,逐步進行充實和提高。
郵票目錄貼冊,首先向集郵者提供了這冊郵票的簡單目錄,郵票的布局早已固定,並印著有關郵票的文字資料。集郵者收集的郵票,隻要是屬於本貼冊的範圍,那就對號入座好了。缺少哪一套、哪一枚郵票,也會清清楚楚。美中不足,這種貼冊采取存放郵票的方式,因預先都設計好了,集郵者已無法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整個郵冊顯得死板,不生動。
護郵卡片即人們常說的護郵袋,這是一種暫時存放郵票的地方。集郵者常把複品存放在護郵卡片裏,在同郵友交換時,可避免把郵票損壞和弄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