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仍以黃金和銅錢為貨幣,但以銅錢為主。銅幣主要有漢半兩和漢五銖兩種。漢初使用半兩錢,漢武帝時統一於五銖錢。五銖錢是方孔有內外廓的圓錢,重量和錢麵文字都是五銖。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短短的十幾年中,對貨幣製度進行了四次大的改變,前後共發行貨幣30多種,最後由於“貨泉”重五銖,與漢五銖錢同重同值,才被接受下來,得以流通,一直到東漢光武帝恢複鑄行五銖錢止。
唐朝下令廢止五銖錢,鑄造了一種新式的方孔圓錢,其文為“開元通寶”。從此開創了以寶文名錢製,錢不再以重量命名。第一枚開元通寶的錢文出自唐大書法家歐陽詢之手,書體接近隸書,又含楷意。不少開元通寶的錢背上有形似指甲痕的月紋,據考證是一種錢爐的識別標記。唐錢除開元通寶外,後來還有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大曆元寶、建中通寶、會昌開元。其中會昌開元錢是以後“記地名”錢之始。
宋代錢的最大特征是鑄錢數量多,種類繁多,錢文書體多樣化等。宋代誕生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這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是一次進步。在宋朝時,中國北方的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也鑄行過有自己獨特風格的錢幣,它們是中國古錢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自秦以來,在中國流行達數千年之久的銅幣均為方孔圓錢。但到了清代,它逐漸為銅元所取代。銅元是清末以來所鑄的各種新式銅幣的通稱,它與傳統的方孔圓錢不同之處是中間無孔,故又俗稱“銅板”。清代銅元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廣東造的“光緒元寶”,另一類是“大清銅幣”。清朝末年還仿外國銀元開始鑄造銀元。
收藏古幣,對於各個朝代古幣基本常識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這對於鑒定古幣有直接指導作用。但是,隻從理論上了解是不行的,必須有實物來對照了解,才能真正把握。對於有些實物貨幣的鑒定還可參照一些圖譜,因為真正的實物貨幣有些可以比較容易地見到,有些珍品是不易見到的。一些書籍上的圖譜有的是原大,有的不是原大。對於一些不是原大的圖譜也不要放過,雖說在尺寸上不是原大,但是在形製、紋飾、錢文等方麵仍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1、古錢鑒定常識。
古錢鑒定,就是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辨別曆代錢幣的真偽,包括鑄造時代、流通區域、版別、幣值、特征、形製變化和冶煉成分等。目的在於確定古錢的文物價值和經濟價值。古錢鑒定是一門學問,而且是一門需花費很大精力才能掌握的學問。作為一種休閑方式的鑒賞來說,就需要在休閑生活中慢慢熟悉和掌握,不要過於著急。
古錢鑒定的依據是很多,也很繁瑣,作為休閑方式的鑒賞,則要從主要依據入手,然後慢慢細品、逐漸掌握。其中的主要依據如下:
形文特征,不同時期或不同時代的古錢,在形製(指古錢的造型結構)和錢文(錢的文字書法)上都有自己的風格。古錢形文特征因為具有時代風格,才能從形文特征上鑒別其時代或時期。
這是鑒定古錢幣真偽的比較科學的方法。正因古錢的形文特征如此重要,所以古錢的作偽首先也是表現在錢幣的形製和錢文書體上。因此在鑒定中一定要注意這種作偽的各種表現手法。
版別區分,凡形製和錢文極為相似的稱為一種版別。古錢版別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於古錢鑄錢工藝條件。研究版別可以對某一時期某一地區的錢幣風格有深入了解,可幫助鑒別文字、形製與時代不符的偽品,也有助於發現罕見的古錢珍品。
鑄幣工藝,了解不同時期的鑄幣工藝,可以幫助在鑒定古錢時認識鑄幣工藝所反映出來的鑄幣質量、形製特征,甚至成色等時代特征。一些偽錢之所以在形製、錢文上留下種種破綻,很大程度上是對不同時期的鑄幣工藝所體現的特征缺乏研究,而且由於鑄幣工藝與古代不同或無法相同而缺乏那個時代的鑄幣工藝特征。因此,以鑄幣工藝為依據,是鑒別古錢真偽的重要方麵。
除了上述主要依據外,鑒別古錢還有一些輔助依據,大體有以下幾點:
辨鏽,古錢因年代久遠,表麵會有銅鏽。作偽者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也用種種方法作出偽鏽,以假亂真。因此,辨別銅鏽的真偽也是鑒別古錢的重要著眼點。真假銅鏽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真的銅鏽深入銅質內部,與銅質緊密結合,而且不易剔除。而偽造的銅鏽都是人為的塗粘加工,浮而不實,容易剝落。就是故意埋入土中生的銅鏽,也易脫落。如果偽鏽是因化學腐蝕而產生,則銅錢上的小砂眼會被腐蝕成坑坑點點,與真鏽有明顯的區別。
辨色,觀察銅質自身的顏色,也是鑒別古錢真偽的重要方麵。
由於各個時期(時代)的鑄幣工藝和幣材各不相同,因此鑄幣的成色就有區別,由這種成色的區別又能鑒別出鑄造的時期或時代。
如色澤青黃的古錢,一般來說是青銅鑄造的,那就可以大致斷定是先秦以來而明以前的鑄幣。而明代中葉以前的青銅鑄錢,顏色帶紅。明清時期,開始用黃銅和白銅。如果發現早期的古錢是用後期才有的鑄印材料鑄造,即成色與時代不符,就有造假的可能了。
辨聲,辨聲就是依據錢幣敲擊後發出的不同聲響,來辨別是否新鑄的錢幣。新鑄的偽錢,未經氧化,其音尖脆,餘音回繞。而久經流通的錢或出土的錢,火氣已脫,音色均較深厚,餘音短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