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枯幹式。別名枯峰式(蘇州)。大自然的神功鬼斧和崖隙、溪邊、宅旁的特定環境,使幾十年乃至數百年的樹樁,成為枯幹虯枝,枯朽斑剝、洞穴嵌空:有的似殘幹朽木,既蒼老挺拔,又古樸雄奇;形似嶙峋的枯峰。它們是生機欲盡而內孕萌力,由人們培植盆盎之中,經精心管理,得雨露潤育,能疏疏生出三數枚新枝,且長得青翠欲滴,頗具枯木逢春之意趣。此類盆景,以櫸、榆、三角楓、黃荊、古柏等類樹樁居多。
(8)劈幹式。在選擇或挖掘樹樁時,有意將原生樹樁劈為兩半爿,帶根培植。經積年累月的風吹雨蝕,木質腐朽,自成一爿古皮,在這半爿薄薄的枯皮上發芽生枝;枯幹、新枝、嫩葉,別具風趣。此類盆景以榆、櫸、石榴、紫薇等樹種較多。蘇州梅樁,取劈幹式造型,則稱為“劈梅”。
(9)懸崖式。樹幹淩空傾斜而生,越出盆麵,向下懸垂,稱懸崖式。因樹幹下垂程度不同,分大懸崖、中懸崖、小懸崖、掛鉤式四種。大懸崖,也稱全懸崖式(上海),下垂幅度最大;掛鉤式則下垂幅度特大,唯其根部留在盆中,整個樹幹全部伸垂在盆外,象鉤子掛在盆口之上而得名。懸崖式樹樁都栽在深盆中,具有獨立的藝術效果。鬆、柏、藤蔓類,都可用此形式。
樹樁盆景的養護
樹樁盆景的養護是非常精細的,由於土少肥薄,樹樁很容易受外界氣候的影響和病主要是以山石為主要材料,以樹木、苔草為輔助材料,再配以其它配件。
中國山水盆景,是祖國大好河山、丘壑林泉的藝術再現,是大自然錦繡風光的縮影,它具有高雅優美的意境。
山水盆景的分類
山水盆景的塑造形式,可分為水石盆景、水旱盆景、旱石盆景三類。
1、水石盆景。
是山水盆景常見的形式。這種形式主要表現有山有水的景物,如太湖風光、江南春色、巫峽蕭森、峭壁淩雲、天山牧歌、漓江行、赤壁遺韻、南天一柱以及展現險峰、疊峰、翠巒、碧澗、奔泉等自然山水景觀。是以水石為主,將山石置於淺水盆中,盆中貯水,並有植物及小型擺件作點綴的盆景。其優點是管理方便,如山石上不種植物,則可終年放置室內。同時,盆內的景物,可以常作變換,並可拆散,攜帶方便。
2、水旱盆景。
以山石、植物、水、土為材料,盆景有土也有水,是介於水石盆景與旱石盆景之間的一種有旱、有水的表現形式。水與土之間采用山石隔離,或用水泥分隔而不露人工痕跡的方法,以保證土中植物正常生長。這類盆景可在咫尺盆盎之中,再現自然界有旱有水、有山有林,既有水景,又有旱景的自然景觀。
3、旱石盆景。
是將山石置於較淺的旱盆中,盆中全部盛土,盆景界稱為“淺盆薄土”造景法。它有土有石而無水,土石常作山形,根據山形、地貌,構成緩坡、草原、林片、綠洲等山丘風貌,或表現植物群體,或孤樹。在表現孤樹時,需配石布山,作地貌處理,按自然景色的要求,點綴植物和配件,其管理方法與樹樁盆景相同。
山水盆景的造型
山水盆景,以其山石造型,用盆規格,可分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五類,但無統一衡量標準,1986年10月在武漢召開的首屆“中國盆景學術討論會”上,經共同商討研究確定,山水盆景,根據盆口尺寸的大小,分為五種類型:即盆長150厘米以上為特大型;80~150厘米為大型;40~80厘米為中型;10~40厘米為小型;10厘米以下為微型。
中國山水盆景的造型,以其峰巒的多少和聚散形式,概括分為獨峰式、雙峰式、偏峰式、散峰式、聚峰式五種形式。
①獨峰式。
又稱孤峰式、獨秀式。一隻盆內置放一塊峰石。孤峰式山石的放置,一般采用圓形盆,山石散置在盆中心偏側處,但不宜靠盆的邊緣;點綴植物、配件以小型為佳,切忌喧賓奪主。
②雙峰式。
又稱對峙式。基本形式為三組或四組峰石組成,盆的兩邊布置兩組較大的、大小不一的兩塊峰石,中部或後部用一或兩組很小的山石作遠山布置,具“平遠”特點。景麵開闊,以水景取勝,清秀淡雅,景色幽遠。宜采用橢圓形或長方形白瓷盆或石盆。
③偏峰式。
又稱開合式、呼應式、附合式。基本形式為一高一矮,大小兩組石峰,分置盆的左右兩側。但兩組山石造型顯有懸殊變化,不是同等高低大小。主峰必須細致加工,另一側配擺的石峰,作襯托、對比。這種形式是表現近景“高遠”的一種手法。多采用橢圓形或長方形瓷盆或石盆。
④散峰式。
景色深遠,帶有平山遠水之形式。由三組以上大小、高低不同的峰石組成。從平麵來說,可形成不規則的三角形和多邊形,分散布置,峰石一般以單數為佳。小型,由三組峰石組成;中型,由五組峰石組成;大型,由七組或九組以上峰石組成。每一盆中必須有一組最高大的為主峰。布置時,有疏有密,形成簡繁對比,繁中求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