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加工的山石排列組合,在整體上就是布局,布局也是製作山水盆景關鍵性的一步。一盆山水盆景作品,是否有意境,全賴布局。布局包括正確處理山水盆景各部分的大小比例、遠近虛實、山石與水麵的關係,種植與點綴也屬布局範圍。山水盆景整體布局時,先定主體,立主峰,確定主景。山峰的定位,凡是體積較大、體形較高的主體山,應在盆中占有顯著位置,即正中稍偏。而形體較小的客體山,作為主體山的陪襯,應配置在相對的一角,或中間稍後,以作呼應,這樣的布局,才符合“賓主分明”。賓主位置確定後,才能解決“遠近之形”,借鑒畫理所謂“三遠”,即高遠、深遠和平遠。而這“三遠”法的應用,在製作盆景時,隻能通過對比襯托手法,發揮藝術空間上以小為遠、以大為近的藝術效果。賓主在盆中的位置,可使主景居前,也可主景居後。主景居前時,襯景是遠山,加上視覺上的近大遠小,遠山顯得既遠又小,這類山水,叫遠景山水。雕琢時,近景的主體要精雕細刻,遠山則不宜過細雕琢,隻注重外形處理,使起伏盡量模糊,符合“遠山無脈”的透視原理。近景山水的加工,無論是主體山石,抑或近礁,均應仔細雕琢。
山水盆景中,山與水的關係應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山有賓主,水有曲折,水隨山轉,山以水活,山曲水折才能縈回環抱。山與水的關係,主要體現在山腳與水麵的關係上,因此,在山腳線處理上,忌平直,宜曲折。凡是平直的山腳,山如石壁一堵,不但山勢平板,水也滯而不活,則應加平灘、平台相配,以破其直,避免山峰突然從平地拔起,缺乏自然痕跡。水是觀賞山水盆景的休止空間,水麵宜寬廣,忌狹窄。寬廣的水麵能映出山石的倒影,增加山水盆景的層次。但也有例外,在深遠景中的水麵常狹窄,這種狹窄的水麵,在兩岸群峰的映襯下,更顯得層次深遠。因此,山水盆景在布局時,既要注意山腳線的蜿蜒曲折,又要做到緩坡起伏。平遠山水用盆以大理石、漢白玉製的淺口長方盆為佳,宜興釉盆嫌深,似不適宜。
太湖山水風光,是平遠山水的典型。如三山迭翠、林層晚煙、華山鳥道、寒山千尺雪及虞山的辛峰夕照、書台積雪、破山晴曉、秦坡瀑布等低矮的山巒,寬廣的湖麵,都是平遠山水的實例。四川的山水風光,是高遠山水的代表。蜀國多仙山,如青城之幽、峨眉之秀、劍門之雄、三峽之險等高山崇峻,巍然挺拔,都是高遠山水的實例。福建的山水風光,常以武夷山為表現題材,氣勢雄偉,清秀淡雅。廣東的山水風光,多吸取山明水秀的南國自然景色,或高聳入雲,或橫臥天際,姿態多樣,氣魄雄偉,都是深遠山水的實例。
⑤種植。
山水盆景中的綠化點綴,也是製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清代湯貽汾在《畫鑒析覽》中說:“山為體、石為骨、樹木為衣、草為毛發、水為血脈。”表明山水盆景除山石和水之外,還須進行綠化種植。所謂“石頑樹活”,在山水盆景中栽種植物,可增加生氣,協調重心,分隔層次,並提高山水盆景的真實感和優美感。
根據自然界中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規律,由下而上依次分布,為喬木、灌木和草本;山水盆景要表現高山峻嶺,其綠化配置的手法,應是下大上小、近大遠小的透視關係。因此,在山水盆景的種植綠化中,掌握“尺山寸樹”的原則。因實用的山水盆景,一般以“小中見大”
為主,既要適於廳堂陳設觀賞又要達到“咫尺盆盎,可瞻千裏之遙”的藝術效果。所以,要嚴格掌握植物的大小、高度、形態、傾向以及與山石的比例;在樹種的選擇上,要終年常綠、棵株矮壯、枝細葉小、根係發達、適應力強、生長緩慢、易於管理的品種。目前,適用於山水盆景栽種的植物很多。木本植物有五針鬆、大阪鬆、伽羅木、小葉羅漢鬆、真柏、地柏、翠柏、黃金柏、虎刺、火棘、瓜子黃楊、紫杉、六月雪、西湖柳、金錢鬆以及各種矮生竹類;草本植物有蘭花、小菊、文竹、半枝蓮、酢漿草、書帶草、翠雲草等。
⑥鋪苔。
鋪苔在盆景製作工藝中,稱為“鋪翠”,是綠化山水盆景的一種裝飾手法。它既可消除新鮮山石的斧鑿痕跡,增加山石的真實感,又可顯示青山綠水,展現自然美姿的情趣和風韻。
山石鋪苔,方便、簡單。一般常用的山石鋪苔方法有人工上苔法和自然上苔法兩種。
⑦點綴。
在山水盆景內,恰當地點綴一些小配件,可深化意境,點明思想內涵,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山水盆景點綴的構件,種類很多。建築物有寺廟、廬舍、茅屋、樓、閣、亭、榭、塔、橋等;人物有農夫、樵夫、漁夫、牧童、書生、仕女等;動物有禽、畜、獅、虎、豹、熊、白鶴、青蛙、草蟲等,此外,還有車、船等。
配件點綴要因景製宜,以少勝多。各種配件點綴的位置,由景象環境而定。一般以塔置次峰、崖頭或江岸高處;亭子放置山腰,或立丘頂,或臨水際,環境寬暢,便於登眺;榭宜臨水際;茅屋要深隱;風帆偏水一側,具競發之勢;人物點綴,身份要與環境適應,荷鋤農夫在田野,負網漁夫在溪畔,書生、仕女息於亭榭之中;動物小件,點綴也是如此,牛羊在山坡,行馬在途中,雞犬旁村舍,熊貓戲新竹,白鶴浴鬆溪,蚱蜢跳草叢等,每件動物都應有它恰當的置身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