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逆光或側逆光拍攝大的場景,容易獲得明顯的空氣透視效果,如遇有早霞、晚霞更能增添情趣。還可以把太陽拍入畫麵,將地麵景物處理成剪影或半剪影,會使畫麵的氣氛更加濃烈,給人以朝氣蓬勃的感覺。
正常光攝影時間。太陽與地麵成15°~60°角的這段時間,通常稱為正常光攝影時間。這時的太陽入射角度適中,地麵景物垂直麵和水平麵都受光,陰影部分也能得到地麵反射光的輔助照明。因此,這時拍攝的景物清晰、明朗、層次豐富,有利於表達立體感、空間感和質感。這時拍攝人像,造型效果較好;如拍風光和情節性的主題,能獲得色調分明,層次豐富,線條剛勁的效果。
頂光時間。太陽與地麵成60~90角,也就是中午太陽當頂的時刻。此時陽光近乎垂直下射,光線生硬幹澀,景物明暗反差極大。一般來說,這時不宜拍攝人物照片,因為頂光不利於形象的表現。若拍風光,因反差大,空氣透視效果不好,景物不滋潤,畫麵層次也不豐富。所以,人們常稱頂光是攝影的死角時間。但是,也有人利用頂光的強反差,來刻劃人物的剛毅性格,用稍仰一點的角度,拍攝出典型的人像照片。
天光攝影時間。黎明日出之前和黃昏日落之後,這段時間為天光攝影時間。這時地麵上無直射陽光,日出或日落的一麵天空很亮,地麵景物由天空光照明。這種光線條件,不宜拍人像、風光等,可以用地麵景物與天空的亮度對比來拍剪影。
黃昏,還是拍夜景的大好時機,因此時天空還有一定亮度,能把地麵景物的輪廓淡淡地勾劃出來,這樣拍的夜景,氣氛比較真實。另外,天光照明,色溫偏高,拍彩片環境偏藍,加上暖色調的燈光,可以呈現冷暖相間的夜景效果。
2、順光攝影。
順光,是指光源從拍攝方向正麵射向被攝體的光線,所以也稱正麵光。在順光的照明下,被攝體的正麵均勻受光,投影落在背後,同被攝體重疊;畫麵的明暗配置,主要由被攝體本身的色調來調節。這種光線比較平淡,明暗反差小,影調層次也不夠豐富,既不易表達景物的立體感和空間縱深感,也不利於表現物體的表麵質感,因此,在攝影創作中除用它作輔助光外,很少用它作被攝體照明的主要光源。但在攝影實踐中,有時因環境條件或時間的限製,也免不了要利用順光拍攝,這就需要想一些辦法來彌補順光照明影調平淡、立體感不突出、空間感不強的缺陷,盡可能地使畫麵的影調層次豐富起來。
在順光條件下攝影,可采用以下辦法來彌補光線的不足:
一是可充分利用被攝景物的線條透視,來加強畫麵的空間縱深感;二是在安排畫麵構圖時,注意選擇色調對比強烈的物體,使畫麵影調層次富有變化;三是在背景的選擇上,盡量使明亮的主體配置在深色背景上,或將深色的主體配以淺色背景,使主體和背景分開;四是使用濾光鏡,改進畫麵的影調層次;五是在彩色攝影中,可充分利用色彩特性來彌補順光的不足,還可利用冷色遠、暖色近的原理,加強畫麵空間縱深感效果。
在順光條件下拍攝人物肖像,影像往往顯得平淡無力,立體感不明顯,質感不強,缺乏層次,缺乏生氣;而且因人物麵對直射來的光線,還最容易眯眼。但是,利用順光拍攝人像,倒還可以柔化皮膚,減弱臉上的皺紋,使瘦削的臉型顯得豐潤。
3、側光攝影。
側光,是指光源從被攝體的左側或右側射來的光線。如果光線是從被攝體的側前方射來,與被攝體成45°左右的角度時,則稱為前側光。
前側光,也稱斜側光。這種光線比較符合人們日常的視覺習慣。在前側光的照明下,被攝體大部分受光,投影落在斜側麵,有明顯的影調對比,明暗麵的比例也比較適中,可較好地表現被攝體的立體形態和表麵質感。這種光線在人物攝影中使用比較普遍;在運用時,可以前側光為主光,正麵由輔助光補助,以取得輪廓線條清晰、影調層次豐富、明暗反差和諧的效果,從而較好地表現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內心情緒。
當光線與被攝體成90左右的角度時,稱為側光。在側光的照明下,投影落在側麵,景物的明暗階調各占一半,能比較突出地表現被攝景物的立體感、表麵質感和空間縱深感,造型效果好。特別是在拍攝浮雕、石刻、水紋、沙漠以及各種表麵結構粗糙的物體時,利用側光照明,可獲得鮮明的質感。如采用側光拍攝風光照片,畫麵層次豐富,立體感和空間感強;若景物光比太大,應注意畫麵反差的調節。一般來說,90°的側光不宜拍攝人像,因為側光會使人的臉部形成一半明一半暗的陰陽臉,很不美觀。但有時用側光,也能較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控製光比反差的辦法有兩種:一是加用輔助光,二是盡可能利用周圍景物的反射光。
4、逆光攝影。
逆光,是指光源正對著照相機鏡頭,從被攝體背麵射來的光線,如果這光線是從被攝體的左後側或右後側射來,則稱為側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