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攝影技藝(2)(1 / 3)

在直射日光下攝影,用閃光燈補充照明的目的,在於減弱景物的明暗反差,並使陰影部分的影紋層次充分顯現出來。因此,隻有當被攝體處於側光或逆光狀態時才需要加用閃光。在這種情況下,因為閃光燈是用作輔助照明的,所以曝光應以日光為準,對於閃光燈的照度必須加以控製,切勿喧賓奪主。現以側光攝影為例:在直射日光下拍攝側光人物,曝光可以麵部強光為準,其明暗反差,通過閃光燈補光,一般控製在1:3到1:4比較合適。如果使用自動閃光燈,要控製上述明暗反差的比例很簡單,隻要在選擇閃光燈上的自動光圈級時,選用比相機上所用光圈大一級到一級半即可。倘若閃光燈上正好沒有這個擋次,還可通過調整相機上的光圈和快門速度的曝光組合來解決。如果使用手控閃光燈,則可采取調整閃光燈的功率裝置,或閃光燈到被攝體的距離,或在燈上加紗等辦法,來控製閃光燈的光量。

這裏有一點需要說明,如果你的照相機是焦點平麵快門,就隻能用慢速膠片,或者在鏡頭上加一個中性灰濾光片,因為焦點平麵快門的閃光同步速度通常是1/60秒或1/125秒(目前比較高級的相機有1/250秒的),如用快速膠片,在強烈的日光下就不適用了。在直射日光下拍攝彩色片,如加用閃光,要注意日光色溫的變化。特別是在日出後和日落前的一段時間拍攝人像,為了保持現場光的色調和氣氛,一定要在閃光燈上加用降低色溫的濾光片。

在陰雨天的散射光下拍攝人物照片,常因拍攝對象受光平淡,反差很弱,而使照片基調灰平、沉悶。在這種情況下,可利用閃光作造型光,用閃光燈打出側光和逆光等光線效果,以達到增加反差、豐富層次的目的。具體作法有兩種:一種是把閃光燈作主光,或置於被攝體的側高處,打出側光效果;或置於背側高處,打出輪廓光的效果。曝光可以人物臉部自然光為準,把閃光燈的功率和距離調到比相機所用光圈多一級到一級半即可。不過這樣作,需要一條較長的導線,另一種是,可以完全仿照雙燈攝影的布光法,一隻作主燈,一隻作副燈,光位和光比可以根據需要而定。不同的是因曝光是以自然光為準,副燈的主要任務是引發主燈,所以在確定副燈的功率時,要比相機所用光圈少一級為好,以免破壞自然光的效果。

2、閃光燈與室內自然光配合運用。

在白天的室內攝影,用閃光燈補光的目的仍在於彌補自然光的不足。通過補光,照亮較暗部位,改變反差,使生硬刺目、不甚協調的影調得到改善。所以室內攝影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加用閃光燈後,也要力求保持自然光的照明效果,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切不可不顧自然光的照明情況,濫用閃光燈,以致破壞現場光線和氣氛。

在室內窗前拍攝逆光照片,由於人物背向窗戶,麵部很暗,室內、外景物的明暗反差也特別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想將室內、外的景物都能表現出很好的影紋和層次,就需要用閃光燈輔助照明。不過,閃光燈在這種場合下使用,一定要搞好曝光計算,對閃光的照度要嚴加控製,盡量做到恰到好處,力求保持逆光的特點。如果閃光燈的光太強,就會造成人物的麵部過亮,而且逆光攝影特有的輪廓光也就消失了。因此,對自然光的曝光,可視背景光線的情況和輪廓光的亮度,以快門速度加以控製。

如果在白天的室內拍攝中、小型會議的場景,在用光方麵可以這樣處理:首先,要測量出室內自然光的光值,作為曝光的依據;然後,盡量選擇會場光線較暗的一麵作為拍攝點,用閃光燈輔助照明進行拍攝。如果使用慢速膠片,要用三腳架。

拍攝角度要盡可能高一些,使閃光燈和前景人物拉開距離,並將閃光燈頭稍微上仰,以免前景人物曝光過多。這樣拍出來的照片,一般都可保持其明快、和諧的環境氣氛。

室內攝影如果場景較大,以使用雙燈為好,但是無論使用幾隻燈,都盡可能將閃光與自然光結合起來。具體作法是:先根據需要定下拍攝點,用三腳架將相機架起來;測量出室內自然光的光值,並以此為據來確定相機的曝光組合,考慮到大場景需要一定的景深,一般可將光圈調到f8左右。雙燈的用法是:把一隻燈裝在相機上,使其同相機快門聯動,它的任務是輔助照明前景,引發分燈。將分燈裝上遙感器,並根據曝光需要選定自動光圈級,置於需要補光部位的一個適當位置,或請人幫忙用手舉起來,其任務是和相機快門同步閃亮,使大場景較暗的部位獲得適當的補充照明。這樣用光,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考慮到在補光的部位膠片對閃光和自然光同時都要感光,在選定閃光燈的自動光圈級時,要比相機所需要的光量少一點為好;特別是在相機位置的閃光燈的光量,要寧少勿多,切不可過了;必要時可將閃光燈頭稍微上仰,以免前景過亮。二是要精心設置分燈的位置,或把它置於畫麵之外、或利用畫麵中的物體把它遮擋住(這樣做時,要把遙感器露出來),千萬不能讓閃光燈和舉燈的人在畫麵中出現。同時,考慮到閃光燈近亮遠暗的缺點,分燈的位置要放高一些,盡可能拉大閃光燈和景物的距離,以達到相對的均勻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