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攝影技藝(3)(1 / 2)

正確測光和正確曝光,是拍攝雪景照片成敗的關鍵。在大麵積雪景中,用照相機內測光係統測光,根據顯示的數據拍攝雪景,一般都曝光不足。這是因為照相機的內測光表都是以一定方式和程序進行測光的,它所顯示的數據是綜合場景中高光部分、中間色調、陰影部分的平均光值;這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可行的,但在雪景中,強烈的反射光往往使測光結果相差1~2級曝光量。在這種情況下,可使用曝光補償,酌情增加1~2級曝光量;也可將照相機對準中間色調物體,采取局部近測,並按此時測得的數據,將相機調到“手動”位置進行拍照。

有入射光測光表的攝影者,在雪地裏根據照射在被攝物體上的光束測光,按所得曝光數據拍照,那將是準確的。

在下雪天,要獲得一幅雪花飛舞的照片,應選擇深色背景作襯托;快門速度不宜太高,一般以1/15~1/60秒為宜。這樣可使飛舞的雪花形成一道道線條,有雪花飄落的動感。在拍攝大雪紛飛中的人物時,要注意不要讓雪花太接近鏡頭,以免因透視關係讓雪花擋住人的臉部。

拍攝雪景還應充分利用帶雪或掛滿冰淩的樹枝、籬笆牆、建築物等為前景,提高雪景的表現力,增加畫麵的空間深度,加強人們對冰雪的感受。

拍攝雨景

古人作詩,很喜歡用雨景作題材。如“千峰隨雨暗,一徑入雲斜”,描繪的是雨中遠景;“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是寫西湖夏天陣雨驟作,白花花的雨點如同跳動著的珍珠,直往船艙裏飛落,可以說這是寫雨的近景了。可見,雨天充滿著詩情畫意。攝影者怎樣用手中的照相機來描繪雨景呢?拍攝雨景,不管你用直接的還是含蓄的手法,都有一條原則,就是要把“雨”的效果表現出來。

傾盆大雨,透視感差,不宜用大場麵和遠景來表現。為了突出大雨的氣勢,可以選擇較深色的背景作襯托,用1/30~1/125秒的快門速度,使雨滴形成線條。一般來說,風和雨是同行的,拍攝時應注意風向,最好是側風拍攝,使雨點形成斜線,借以渲染風雨交加的氣勢。

煙雨莽蒼蒼的中雨,透視感弱,景物的光亮度也比較弱,以中、近景表現為宜。如拍攝城市街道景物、鄉村景物、雨中人物活動等。一般以1/30~1/60秒的快門速度就能把雨拍成條狀的效果,同時可以避免較近處的人物模糊。

稀疏的小雨,透視感較好,但“雨”的效果較難表現。此時可以采用間接的手法,借助雨景中的雨衣、雨傘或能突出特殊環境的道具,如農民和漁翁的鬥笠、蓑衣等,還有路麵雨水映出的景物倒影,夜景中燈光在水中的倒影,車輛、人物行進中濺起的水花,景區內近處水麵上由雨滴激起的漣漪等,都可以含蓄地表現出“雨”的效果。

毛毛細雨,往往使景物處於朦朧狀態,沒有“雨”的效果和感覺。在這樣的天氣裏拍雨景,一般需要借助於前景來表現,如樹葉、花草上的水珠等,若處理得當,朦朧的景物與晶瑩的水珠相映成趣,將使照片妙趣橫生。

夏秋季節,有時會遇到陽光燦爛與雷雨大作同在一個場景中出現的陣雨天氣,這對攝影者表現雨的效果是最為理想的了。若采用側光或逆光拍攝,能將雨線拍成閃亮的銀絲,人和景物的輪廓光將使照片具有豐富的層次和強烈的立體感。

雨天攝影,光線灰暗,可采取適當減少曝光量和延長顯影時間的辦法提高反差,盡可能將景物的層次表現出來。雨天拍攝彩色照片,因色溫偏高,常出現偏藍色調,可不必校正,正可借以渲染陰雨天給人以寒冷的感覺。

拍攝雨景,要注意保護相機,一定要戴上遮光罩,最好用雨傘等物遮擋風雨,以防雨水濺落到鏡頭上。

拍攝霧景

霧是由懸浮在大氣中的微粒組成的,這些微粒是水蒸汽、塵埃以及其它物質的凝聚物。光遇到霧時,有一部分光波較長的光線(如紅外線)能穿過,而大部分光線都被散射,所以霧的顏色是灰白色或淺白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