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釣魚技巧(2)(2 / 3)

釣魚還要學會觀看魚星,魚星就是魚吐出的水泡,通過魚星可以了解魚兒遊動的方向,魚兒的多少,以及魚的種類,魚的大小等。有經驗的人,就憑著魚星,選擇釣區。魚星的區別大致是:

鯽魚:水泡小,一次連續兩個,大小相同,有時也會一大一小。魚星的大小與魚的大小成正比,半斤以下的卿魚,魚星一般在直徑0.7厘米以下。

青魚、草魚:水泡先上來一個,接著又連引升幾個單泡,雄魚單泡多,雌魚連續三至四個。6斤以上的青魚、草魚,第一個水泡的直徑在1.5厘米以上。

鯉魚:水泡有大有小,同時上升,好象燒開的水在沸騰一樣。魚星移動的速度時快時慢,如果一串水泡直徑達10厘米,魚的重量就在5斤以上。

鯿魚:水泡成單個,分散而上,相隔時間較短,有“未見魚先見星”之說。吃食時,魚星很少。半斤以下的魚,水泡直徑在0.4厘米左右。

甲魚:其水泡與鯉魚相似,但速度沒有鯉魚快,泡距拉得長,更為明顯的是有時四個大小不等的水泡同時上升。

水底無魚,有時水麵也會冒出水泡,人稱“假魚星”。假魚星的特點:大小不等的水泡連續或單個上升,但氣泡無粘性,出水麵後,幾秒鍾即破,遇到微風輕浪,破裂更快。真魚星升上水麵,不易破,有時可以隨風飄流很長時間,因為魚兒吐出的空氣,帶有粘液,所以不易破裂。

釣魚的具體方法和注意事項

如何選擇塘口

釣魚行家一般通過觀察魚星,就能知道塘口裏的魚是多是少,如果一時還不會看魚星,就要設法了解塘口的情況,弄清楚塘口的年代,主要是了解這個塘口在一兩年裏,水幹枯過沒有,如果幹過,那就不會有什麼魚,即使有也隻是很小的魚,行家稱之為“新花”,就不值得垂釣了。如果是兩年以上沒有幹過的,水中有水草、蘚苔、藻類等水生植物,水也較渾,說明魚已經繁殖長大,則宜垂釣。年代太久的塘口,俗稱“熟塘”,也有魚,但魚兒被人釣過,有警惕性,很難上釣。最好是2—5年的“生塘”,魚兒比較“傻”,容易上鉤。

其次,要看塘口水的顏色,如果水太清,一眼見底,就說明魚少或曾幹過塘,而且垂釣時,魚杆的影子和人影會被魚發現,魚兒會被驚跑。水太渾濁也不好,魚兒不喜歡在被汙染的水域生存。而且所下的釣餌在水中也不易被魚發現。理想的水色是青黃色、淡黃色、微褐色或淡青色,這種塘口,既有利於魚的生長,又能遮住杆影和人影。

另外,還要看水的深淺,如果超過兩米以上,或者水太淺,都不理想,水深最好在1.7米左右。

如果是在有風的情況下垂釣,要注意在下風處垂釣,而不要在上風處垂釣,也不要在背風處垂釣,因為風浪會把水中大量的植物、昆蟲漂浮食物吹送到下風處,下風處便成了魚兒覓食和活動聚集的地方。

還有,如果你是在水流很急的河流裏釣魚要選擇有回水灣的地方下鉤,因為魚兒經過湍急的水流遊到此處,總愛在這裏休息和覓食。

怎樣提杆

魚兒上鉤以後,浮子下沉,這時就要趕緊提釣杆,但不要猛提,先是迅速地稍稍往上一提,這一提,主要是使鉤子鉤住魚嘴,經這麼一提,魚兒有多大,心中已經有數了,然後,順著魚兒掙紮的勢頭,敏捷地把魚提上岸來。如果提不動就不要硬提,可順水將魚拖到岸邊,用手撈網把魚撈上來。如果拖不動,可順著魚遊動的方向,慢慢地放一段線,但切記不能鬆線,放線也要繃緊著放,使魚沒有脫鉤的機會,等魚勁過去了,再慢慢往回收。如果釣上了一二十斤重的大魚,應特別沉著,要避開它頭三股勁,主要是第一股勁,這股勁最大,一定要處理好。大魚上鉤後因為痛,往往會先順著魚杆往岸邊竄,然後再向水中心逃竄,遇到這種情況,應迅速繃緊魚線,魚杆可向外扳,或向左向右扳,始終保持魚杆成弓形,這樣拉拉放放,放放拖拖,消耗魚勁。等到魚兒露出水麵遊動時,可把魚頭抬出水麵“嗆水”,使魚發暈,抬出水麵的時間不要長,幾秒鍾後就要鬆杆放魚,然後再抬再鬆,反複多次。20斤以上的大魚,要“嗆水”十多次,魚才會翻肚皮。最後,把魚拖到岸邊,但這時還不能貿然就去抓魚,因為有時魚兒是“假性無勁”一旦見到人影或聽到響聲,還會作最後掙紮,大魚發起威來,可能掙斷魚線竄走,因此,最好用手撈網把魚兜住。如果沒有手撈網,可照著魚頭打,將魚打暈,然後再提杆抓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