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釣魚技巧(2)(1 / 3)

鯿魚米蝦、青蟲、蚱蜢、肉蛆、蚯蚓、麵筋、飯粒、山芋、嫩玉米等草魚青菜蟲、肉蛆、米蝦、蚯蚓、麵筋、山芋、蚱蜢、青草葉、南瓜葉、空心菜等鯉魚肉蛆、米蝦、蚯蚓、飯粒、嫩玉米、肥肉丁、螺螄肉、蟑螂、麵筋等青魚米蝦、肉蛆、螺螄肉、蚌肉、蚯蚓、小魚、麵筋等魚白魚青菜蟲、蚯蚓、蚱蜢、肉蛆、蒼蠅等黑魚青蛙、米蝦、肉蛆、蚯蚓、泥鰍、小魚、麵筋等甲魚青蛙、豬肝、米蝦、蚯蚓、肉蛆、小魚等白鰻米蝦、肉蛆、蚯蚓、肥肉丁、小活魚、蚌肉、麵筋等桂魚小活魚、白米蝦等黃鱔活蚯蚓(黑色、青色)、螺螄肉、蚌肉等為了吸引魚兒上鉤,還可用打米窩的辦法,先把魚兒吸引到釣區來,然後再下釣鉤。打米窩就是用加過工的大米、芝麻、麥麩、豆餅、菜籽餅、酒糟等魚兒愛吃的食物,撒在釣區,但要撒得集中,不宜太分散,也不宜撒得太多,否則,魚兒吃飽了,就不易上鉤了。撒的辦法,可用一個較小的容器(如小鐵盒或半隻乒乓球)掛在長竹竿上,然後裝上食物送到釣區水麵上倒下去即可。食物加工的辦法是,將大米、芝麻、麥麩、豆餅等碾碎炒出香味來,再加入20%的熟玉米麵,用開水拌和,摻入少許白酒,拌至能捏成團,放入水內又能散開為宜。還有一種做米窩的辦法,就是將炒熟了的帶香味的麥麩、大米、芝麻、豆餅,碾碎了,放在一個單層的小紗布口袋裏縫好,綁在一根小竹竿上,然後將竹竿插在釣區的水裏,小竹竿的末梢與水麵相平,魚兒聞到香味很快就會來逐食,小竹竿被振動,水麵就會泛起陣陣漣漪,說明魚兒已經到來,這時下鉤,便能十拿九穩。

魚兒的特性

要成為一個釣魚的能手,不可不研究魚的特性,不能不了解魚的生活規律。

魚喜歡水清,愛暖和。一般情況下,春、夏、秋三季都可釣魚。冬天在不結冰的水域,趕上陽光充足,也可以釣魚。在不同的季節釣魚,有不同的垂釣方法,俗話說:“春釣灘、夏釣潭、秋釣涼、冬釣陽。”春天,水溫逐漸回暖,經過整個冬天休眠狀態的魚,這時愛到河、湖、塘邊覓食曬太陽,尤其愛到有草的水邊交配、產子。所以,春天釣魚,宜在水邊下鉤;夏天氣溫太高,魚愛在深水區和水草之下活動;秋天氣溫雖然有下降,但水中的溫度下降緩慢,魚兒仍很活躍,而且正是冬眠前覓食的時期,所以,秋涼仍是釣魚的好季節;冬天氣溫下降,魚兒多集中在深水處,喜歡尋找瓦礫、洞穴、深坑、有水草的地方藏身,有的則掩在淤泥中以抵禦寒冷,這個季節魚兒一般懶得遊動。

但在有陽光照射的情況下,它還是喜歡到水麵曬太陽,這時下鉤仍會有所收獲。當然,這裏說的“冬釣陽”主要指南方,北方的冬天就差多了。

魚和其他動物一樣,也有靈敏的聽覺器官,這就是分布在魚體兩側的側線,側線通皮下的許多小孔,孔壁布滿感覺細胞,連接側線神經直通腦部,構成一個神經網,所以,魚對聲響特別敏感,它能感覺到低頻率的振動,象小魚小蝦的遊動,甚至連浮遊生物因風力造成的輕微波動,也能感覺到,並在大腦指揮下,準確地捕食。同樣,通過側線,魚能及時感覺到對它有害的振動頻,如大魚的接近,網具的拉動以及來自各方的各種威脅,從而迅速避開或采取其他自救措施。因此,釣魚時要輕聲慢步,保持安靜。

魚是靠側線與同伴們取得聯係的。魚在不同的環境中遊動,產生不同的振動頻率,也憑此了解同伴的動向、位置,並接收同伴發出的“警報信號”。因此,如果在一個釣點逃掉了魚,其他的魚也會跟著逃之夭夭,這時必須另換一個魚窩或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