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才知識(1)(2 / 3)

創造性、進步性和社會曆史性,作為人才的基本特征,它們缺一不可,相互製約,相輔相成,共同規定著人才的本質。創造性是進步性的基礎並體現進步性,進步性規定創造性的方向。社會曆史性製約著創造性和進步性,創造性和進步性又反映了社會曆史性。因此,我們既不能離開進步性、社會曆史性來侈談創造性,也不能離開社會曆史性來衡量進步性。

人才有“顯人才”和“潛人才”之分。為社會所作的貢獻被社會承認的為“顯人才”;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作用還未被當時社會承認的為“潛人才”。無論是顯人才還是潛人才,都必須經得起實踐的檢驗,都必須是社會曆史性、創造性和進步性三者的有機統一。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對人才有一個科學的理解。

人才成長的不同道路

我國曆史上的儒家總是把人分為幾類,比如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第一類即聖人,第二、三類即賢人、君子,第四類即小人,也叫做愚夫愚婦,有人又說他們是學而不知者。這就是儒家所說的人才成長的幾種道路。但幾千年來的人類曆史證明:世界上根本沒有生而知之者,沒有不學而能、無師自通的人。人們的知識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上帝或神仙賜予的;也不是從爹媽那裏遺傳下來的,不是人們頭腦中所固有的;而是後天獲得的,是從社會生活的實踐中學習、積累起來的。包括孔子本人也承認,他並沒有見過生而知之的聖人,他自己也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過是喜歡人類積累的知識、比較聰明而又勤奮好學而已。因此,應該承認,人們成長的第一條道路是虛構的,也是根本行不通的,誰要是以為自己是天才,可以不學而能、無師自通,他肯定不會成為一個人才。那麼世界上有沒有“困而不學”和“學而不知”的人呢?不愛學習的人是有的,有的是因為沒有學習的條件,也可算作“困而不學”吧,但這是無可奈何的。有的是受各種興趣的幹擾,遊手好閑、吃喝玩樂、架鷹走狗,不願意學習做人的真本事,這就是那些紈衤誇子弟。他們的生活不是太困難,而是太優裕了:歌舞弦管,障其耳目;佳肴豐宴,腐其胃腑;宮闕車輦,惰其筋骨;阿諛逢迎,迷其神誌。他們是為各種生活享樂所“困”,為七情六欲所“困”。

因此,有的同誌概括說:“特權階層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一種不長禾稼、隻長野草的環境。”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幾乎成為一個規律性的現象,這是人才培養方麵的一個悲劇。但被儒家視為“小人”的廣大勞動者並不是“學而不知”者,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隻有知識多少的差別,有聰明和笨拙的差別,並沒有學而知之和學而不知的差別。把廣大勞動人民當作小人,當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夫愚婦,這是一種剝削階級的偏見。而所謂“不可使知之”,正從反麵說明這些“小人”本來還是具備“學而知之”的素質的,隻是統治階級為了愚民的需要,才不讓他們有學習的機會罷了。因此,“困而不學”對於廣大勞動人民來說,正是剝削階級和剝削製度造成的。

因此,我認為,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除了天生的傻子之外,都是可以教育的,可以由無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知之甚多,是可以不斷進步的,這就是人的可塑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學而知之是人才成長的唯一道路,除此之外無其它捷徑和靈丹妙藥。但究竟如何學,學什麼,具體的途徑和辦法又是千差萬別的。

比如從教育的形式看,從曆史的發展和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就都不是單一的。在原始社會還沒有文字,也沒有學校,一個人在幼兒時期也無法接受學校教育,因此這時的教育主要是老一輩對下一代口耳相傳,是動作模仿,教會他們一些人類生活的基本知識,包括直立行走,用手幹活、說話、吃飯以及一些初步的生產知識、社會規範,這在人類教育史上屬於蒙昧階段的社會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史上屬於幼兒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包括托兒所、幼兒園的教育。當進入階級社會,產生了文字之後才有了學校,一個人也隻有到了六、七歲才能入學,到這時,有機會上學的人才能接受學校教育,當然同時繼續接受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古今中外學校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從我國曆史上看,其中就有官辦的學校,夏朝叫“校”,有人說夏朝已有了“庠”、“序”;商朝叫“學”、“雍”,又稱“西學”、“西雍”,因為它設在商都的西郊。有人認為當時已有“明堂”、“辟雍”,也有“庠”、“序”。周朝,“鄉有庠”,“州有序,黨有校,閭有塾”,中央還有為宮廷子弟設立的小學、大學即國學,大學仍稱辟雍或稱西雍。諸侯國的大學稱為“泮宮”這說明,周朝的學校係統已比較完備。“癢”本意是“養”,原來是養老的地方,老人經驗豐富,可以發揮餘熱,教育後代;“序”是練習射箭的地方以及“次序王事”、“教化之宮也。”是學習狩獵、打仗的本領和倫理道德。校和塾則傳授各種有用的知識。明堂是舉行大祭的地方,古代政教不分,明堂大祭成為極重要的事情。辟雍也是明堂,是尊師、養老、教胄、獻俘、郊射的地方。春秋戰國官學廢弛,典籍流散,私學取而代之。到漢武帝時才又正式在中央設了太學,後來才有了國子監、國子學、府學、州學、縣學等由封建政府創立的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學,這就是當時的公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