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天才兒童(2)(1 / 3)

莫紮特有一次把他的創造力說成是想象構思、朦朧的起因與昏暗的道路相互影響的自然發生,“我不知道它什麼時候產生、如何能夠產生,我也不能強迫它們產生”。這個思想使莫紮特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我不知道我將唱什麼歌,我隻知道我現在正在唱歌。”高爾基說過:“一個小說家肯定是被一些突然推動他的一些他自己無法控製的力量左右著。”有一次,柴可夫斯基連續3天3夜沒有入睡,他站在書桌前,麵對一堆各種各樣的材料,正在為把它們理出個頭緒而苦苦思索,但是,他仍然一無所獲。最後,他無奈地上了床,並立即進入夢鄉。在他談到醒來時的情景時,他說:“在我睡覺時,我想到了把各種素材整理得非常妥當的清單,我趕緊起來,立即把它寫在一張紙上,後來發現隻有一處做點改正。”乍看起來,激發某人進行創造工作的動力似乎是不能預料的,不能控製的。然而,實際上,人類所具有的需要本質,特別是對創造的需要,是受人類活動的社會本質所製約的。

用唯物主義觀點看待創造工作背後的動機,應該承認這裏有思想上的動力,但是,這些或者以想象和思維的形式或者以意誌力衝動的形式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動機或動力都超出了推動社會曆史進步的原因。

絕大多數的創造者和具有創造力的學生都強調意誌力在創造過程中的極大價值。

19世紀中葉俄國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他把克服困難的堅強意誌、頑強不息的信心、巨大的工作能力看成具有天賦人才的整體品格。他說,天才是一個“能夠戰勝一切、克服一切、決不屈服、決不後退的強烈意誌……意誌力是成為天才的最基本的特征。是衡量天才的標準”。

那種把靈感看成是不費力氣的現象的觀點是錯誤的。實際情況決不是那樣。柴可夫斯基認為靈感是一位不喜歡會見懶漢的客人,而是一位願意會見喚醒懶漢的客人。

柴可夫斯基這句至理名言是他個人經驗的總結,他習慣於每天早晨坐在書桌前譜寫樂曲。傑克·倫敦也是如此,他每天早晨起來坐在書桌前要完成2000字的定額寫作任務。如果你也每天早晨起來坐在書桌前,像創造者那樣工作。即使你沒有獲得成功——你也仍然是在努力著。千真萬確,一切美好的事情要求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和畢生追求的毅力。沒有百折不撓、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心理學大師拉赫描繪天才兒童

1975年拉赫描繪了天才兒童克蘭肖、澤爾達發展特征。

克蘭肖生活在一個情感融洽的快樂家庭裏,父親是個商人,母親受過高等教育,一家人在社區中表現活躍。家裏人都認為他是個好孩子,期望克蘭肖能上大學。但如何選擇將來,實際上還要由克蘭肖自己決定。克生肖現在是一個熱情的、適應性良好的孩子,家裏人對此感到滿意。

克蘭肖的發展特征表明,他的發展表現出很大的不均衡性。身體發育相當於11歲兒童的平均水平,而智能卻相當於15歲兒童的水平,社交和適應性其學業成績一樣獲得了同樣好的評價。他無憂無慮,似乎是個天生的領袖。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但並不穩定。克蘭肖是個肯合作、有責任心的孩子,不僅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務,而且也能幫助別的孩子有效地工作。

澤爾達生活在相處十分融洽的家庭裏,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獲得過英國文學方麵的高級學位。全家人經常談政治、宗教和大學裏令人感興趣的話題,他們把成就和智力操作視為至高無上的事情,而澤爾達則全盤接受家庭裏的價值觀。

澤爾達是個並不怎麼誘人的女孩,圓臉蛋,戴著厚厚的眼鏡,給人以書呆子的印象。她服飾整潔而不時髦;有一兩個要好女友,但都不是班上的活躍分子。

澤爾達的智力和學業情況與克蘭肖相似。她在智力測驗中獲得了與克蘭肖相差無幾的高分,但在算術方麵比克蘭肖略差。在社交方麵澤爾達遇到了困難,夥伴們不願意理她,這使她感到苦惱,而且她還不能理解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會引起別人的對抗。

從對克蘭肖和澤爾達發展特征的描述,可以看出,這樣的學生對教師提出了基本的挑戰,即要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因材施教,既要發揮其長處,又要改正其不足之處,使各自得到和諧的發展。

著名斯坦福大學心理教授論天才兒童

在對智力上和學業上的天才兒童的特點所做的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還是L.推孟長達半世紀之久的縱向研究成果。L.推孟是斯坦福大學的著名心理學教授,他把餘生大部分時間都用於研究1920年所鑒別出的1528名天才兒童。他一直追蹤了35年,直至1956年去世為止。在研究過程中,他致力於設計和監督研究工作,並出版了一套五本的巨著《天才的遺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