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中外名人成功啟示錄(3)(1 / 2)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希爾頓退伍回家。不久,父親在一次車禍中喪生。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使他傷心至極,對生活和前途感到茫然。他幾乎走遍新墨西哥州,尋找未來生活的寄宿,都未能如願。他把變賣家產得到的5000美元縫在衣袋裏,前往德克薩斯州,決定從事銀行業。他看中接近火車站的銀行,詢問經理要多少錢才出售,經理出價7.5萬美元。盡管希爾頓口袋裏的錢不到銀行價目的1/10,但他並沒有為款項不夠而煩惱,而是滿懷信心地認為,“對於好的東西,你總會想方設法獲得把它弄到手的款項。”於是他一口答應,準備照價購買。正當希爾頓沉醉在成為銀行家的幻想之中,不料,那位銀行主給他來了一份電報:“售價已漲到8萬美元,不必爭論。”希爾頓非常生氣,不得不放棄購買銀行的念頭。

在碰壁之後,希爾頓餘怒未消地來到一家旅店投宿。誰知旅店走廊上的人群像罐子裏的沙丁魚一樣擁擠。他好不容易擠到櫃台前,正開口要一個房間時,值班員猛然合上旅客登記簿說:“客滿啦!”他隻好靠著一根柱子站著。旅店主人走到他麵前毫不客氣地說:“請在8小時後我們騰空這個地方的時候再來。”並警告他不要在走廊裏遊蕩。希爾頓憋了一肚子氣,他正要發火,突然又靈機一動地問:“這家旅店準備出售嗎?”早就埋怨開旅店沒有賺到錢的主人立即回答:“任何人出5萬美元都可以買去。”希爾頓用了3個小時仔細查閱了莫希利旅店的帳簿,發現這個旅店主人是個不會賺錢的傻瓜,便決定買下。又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他以4.5萬美元成功地買下這家旅店,開始了他經營旅店的生涯。

希爾頓經營旅店並非一帆風順。20年代美國經濟恐慌期間,大部分旅店破產倒閉。希爾頓盡管經營有術,也曾陷入資金周轉的困境中。因為差178美元沒有付清一張10萬美元的賬單,他被一家公司控告,法庭把判決書貼在他旅店的牆壁上。他的汽車開進加油站,加油站管理員也拒絕賒給他汽油。在那不景氣的年代,他甚至饑腸轆轆,一名侍役借給他300元夥食費,他也喜出望外,恰似雪中送炭。

但是,希爾頓以不斷進取精神和高超的經營方法克服了各種困難。他把經營旅店業務稱為“探索黃金”,決心要使每一尺地方都生出“金子”來。他在買下阿斯托裏亞大酒店後,發現走廊上的四大圓柱中間是空的,與支持天花板無關,便指使下屬拆開圓柱,在這些大圓柱裏安裝若幹個小型玻璃陳列櫥窗,立即為紐約市著名的珠寶商和香水商所租用,一年租金收入2.4萬美元,成了一條出人意外的財路。

為了贏得旅客,他把飯店建成一個綜合性的服務機構。

除了提供食宿外,還設有咖啡室、會議室、宴會廳、遊泳池、購物中心、銀行、郵電、花店、服裝店、航空公司、旅行社、出租汽車站,等等。優雅的環境,豪華的住宅,先進的設備,周到的服務,使到希爾頓飯店寄宿的旅客,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不論是觀光者或商人,都情願多花一點錢住進希爾頓所開設的飯店。

希水頓正是靠他頑強的創業精神和“多角化經營”的藝術,使他的旅店成了世界上無與匹敵的“希爾頓旅店帝國”。

盛田昭夫——使“索尼”成為世界語的人

1946年的日本,到處是戰後的蕭條景象。這一年5月,有兩個年輕人借了500美元,招來十幾個人,在東京一家被炸壞的百貨商店樓上,建立了一家公司。30年後,這個公司已成為日本最大的電子設備製造廠家。它就是聞名世界的“索尼”公司。它的商標在國際市場上到處可見;它的迅速成長,被人們稱為奇跡“索尼之神話”,但是,更使人們崇敬和難以忘卻的是,那兩位創業經營者的艱難跋涉的足跡。

這兩個年輕人,一個叫盛田昭夫,一個叫井深大。盛田昭夫是一家釀酒店老板的兒子。他家祖祖輩輩經營米酒釀造業,到昭夫父親已是第14代了。老盛田一心希望昭夫繼承他家祖業。昭夫上中學時,父親就叫他到辦公室聽開會,帶他上銀行,力圖使昭夫早日學會經營之道。但是,昭夫卻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考進大學,攻讀物理學專業。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昭夫畢業後,又到海軍服役。此間,昭夫結識了井深大,兩人開始合作共事。井深大也是學物理的,專攻電器專業。他很早就夢想將電子學和工程學結合應用於生活消費品生產,滿腦子裝的是新發明。他倆有共同的願望,共同的誌趣,都有非凡的直覺能力和生氣勃勃的創造進取精神,一結識便成了患難之交。

他們這一對搭檔並沒有因為日本戰敗而中止合作。戰爭一結束,他們便靠借來的500美元,迫不及待地辦起了一家小小的電子公司。500美元是申請辦公司的最低資金數額,少於這個數,當局就不讓注冊。公司共20名成員,人手雖少,卻很精幹,其中有16人大學畢業。公司一開張,井深就計劃把各種工程電子裝置變為消費品。由於資金缺乏,起初隻能修理收音機。6個月後,研製成功並開始生產真空電壓計,產品以其過硬的質量很快贏得用戶信任。1年後,一家電訊公司訂購了他們的電位器。隨後,日本最大的廣播協會訂購了他們的廣播控製台。井深和盛田開始製造這種複雜的控製台之際,正是他們公司產品暢銷、生意興隆的時候。為了擴大生產,他們搬到郊外一排簡陋殘破的廠房裏。每逢刮風下雨,還得打著傘工作。公司有了點名氣,事業亦見起色,可是井深和盛田都不滿足,他們認為,公司還沒開發出他們所期望的獨特的產品。他們在繼續思考、探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