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刺桐紅勝火,賽過英雄花。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遍種刺桐,風光旖旎,英雄輩出。收複台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公元1624-1662),就是泉州眾多英雄人物中出類拔萃的一個。
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台灣寶島,1624年被荷蘭殖民者強占了。荷蘭侵略者一到台灣,對台灣的豐饒便垂涎三尺,就以狡猾的手段,欺騙純樸、老實的高山族人民,用能把一根稻草說成一根金條的嘴巴,說:“願意得到一張牛皮大的一塊土地,出多少價錢都可以”,高山族人民不知是奸計,便一口答應了他們的要求。荷蘭侵略者,竟然無恥地把一張大牛皮剪成無數細長的絲,連綴成很長很長的線,圈了一大塊土地,而隻付給15匹布作為代價,就從高山族人那裏奪走了一大片富饒的土地,接著殖民者的鐵蹄就蹂躪了整個台灣寶島。他們據要塞,壘城堡,築高樓,置官府,架槍炮,血腥鎮壓台灣人民的反抗。他們殘酷榨取台灣人民的血汗,貪婪地攫取了台灣寶島大量的寶貴財物。
日月潭在泣血,阿裏山的鬆濤在哀鳴。鄭成功是明朝末年一位愛國將領,他決心要收複台灣,要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台灣同胞。1661年4月,鄭成功率領2500名官兵,從金門乘坐三百餘艘戰艦,輕舟競發,劈波斬浪,奮勇向台灣進軍。鄭成功率軍在台灣禾寧港登陸後,迅速圍攻赤嵌城,擊潰敵軍的援兵。經過八個月的浴血奮戰,荷蘭總督揆一東逃西竄,走投無路,1662年2月1日被迫帶著殘兵敗將,垂頭喪氣地向鄭成功呈上投降書。從此,淪陷38年的台灣寶島又回歸祖國版圖,台灣同胞又回到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辦教育,墾農耕,興經濟,通經貿,搞建設,日理萬機,焚膏繼晷地工作著,以致積勞成疾。1662年6月才39歲的鄭成功就病逝於台灣。他雖然逝世已有335年,但我們永遠銘記他的豐功偉績。我國大文豪郭沫若熱烈歌頌了鄭成功的不朽功績和偉大一生:
“開辟荊榛千秋功業,驅除荷虜一代英雄。”鄭成功是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偉大民族英雄。
他有熾熱如火的愛國丹心,他有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他有指揮若定的雄才大略,他有錚錚如鋼鐵般的民族傲骨,他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工作精神。他是值得我們永遠紀念的偉大愛國者,他是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偉大民族英雄。
我們要牢記鄭成功發人深思的話:“養心莫若寡欲,至樂無如讀書。”我們要珍惜美好的時光,努力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學好本領,為社會主義祖國貢獻力量。我們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我們急切盼望台灣島早日回歸,祖國早日統一。
大陸台灣金橋飛架將可睹;同胞兄弟骨肉團圓定有期。
左海偉人林則徐
民族英雄林則徐(1785-1850),字少穆,一字元撫;清代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子夜,他出生於福州城內左營司一家書香之家,他的父親林賓日是秀才,他的母親陳帙,賢慧能幹,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培養。林則徐自幼秉承家庭教訓,接受家族良好熏陶,形成儉樸、正直、勤勉、膽略超人的品格;家庭生活雖然清貧,但是他能刻苦向學。他四歲時候,其父在羅氏私塾教書,並把他抱在膝上講授字句,七歲時候教他作文。嘉慶二年(公元1779年),林則徐獲得郡試第一名,第二年14歲的他參加科試,考取秀才。他少年時候,依靠母親做紙花幫助過日子,除夕晚上,才能吃上素炒豆腐。晚上點燈節省用油,隻用兩根燈芯,為了要勵誌攻讀,他把衣服拿到典鋪抵押,將典衣的錢買油來讀書。他在鼇峰書院求學七年時間,一直到中舉為止。書院山長也就是今天的學校的校長,名叫鄭光策,他對林則徐影響很大;同時,他還結識了學者陳壽棋及好友梁章钜、楊慶琛、廖鴻荃、沈延槐等人。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秋,他已20歲考中了舉人。同年與當過河南永城知縣鄭大漠的女兒鄭淑卿結婚。嘉慶十一年(公年1806年)秋,他接受廈門海防同知(官名)房永清的邀請,聘為文書,他親眼看見英國輸入廈門的鴉片,給官兵以及老百姓帶來的禍害。第二年一月林則徐接受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聘入幕府四年左右,從而在工作上掌握了許多曆史掌故以及兵、刑、禮、樂等有關知識。嘉慶十三年(公元1811年)春天,他以二甲四名中了進士,發榜後,入翰林院學習滿文,重陽節後他離京回榕,攜妻鄭淑卿同到北京。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他提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但他不思當官發財,而專心研究學習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等農田水利著作,準備撰寫科學論著《北直水利書》。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他擔任江西鄉試副主考,選拔清貧積學的讀書人,當時被人稱譽為“清榜”。
第二年他又擔任雲南會試主考,為國家推舉實用的人才。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20年),他被授予江南道監察禦史。彈劾廣東握有實權的地頭蛇張保;針對河南水利工程的積弊,提出用料“嚴密查封,平價收買以濟工需”的建議,為嘉慶皇帝所采納。同年六月,他出任浙江杭嘉湖道台,發布觀風告示,改革書院舊規,修嶽墳和於廉祠墓,興修加固海塘,雷厲風行地打擊社會上歪風邪氣。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他調任浙江鹽運使。從產、供、銷、運、存、管六個環節入手,提出鹽管十項措施,整頓鹽政。第二年,他升為江蘇按察使。認真處理積案,平反冤抑,打擊邪惡勢力,獲得“林青天”的盛譽;林則徐極力勸阻當時的巡撫不要鎮壓因為水災而包圍官府要求賑濟的災民,要實施賑災工作,因而,當時他“賢名滿天下”。道光四年(公元1842年),他因拯救十餘萬災民有功,提升為江蘇布政使,農曆七月,他母親病逝,當時淮海道台梁章钜打算發動同僚捐款樂助,為兩袖清風的林則徐回家奔喪,但被他堅決謝絕。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洪澤湖堤釀成大災,他奉皇帝聖旨“奪情”,趕赴高家堰工地督工,數月間他穿著素服奔波於風雨泥濘之中,因為勞累過度舊病複發。道光七年(公元1872年)他調任陝西按察吏,不久又升為江寧布政使,交卸之際,他還趕到洛陽安頓災民,勘察福建縣城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