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八閩英才(1)(2 / 3)

林則徐從少懷誌,青年脫穎而出,由於他才幹超群,膽識過人,屢次立功,因而,受到道光皇帝的賞識,連續八次召見,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州禁煙與抗英鬥爭”,是他的政治生涯中最輝煌的一頁。他不僅是抗擊外國侵略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睜眼看世界,敢於向外國先進思想和技術學習的先驅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6月3日淩晨,他在廣州近郊虎門海灘上,主持了一次震動世界的禁煙大會。他下令銷毀全部繳獲的鴉片有2376254斤,前來參觀的不僅有中國廣大的人民群眾,同時,還有被他勒令前來的外國商人和官吏等。這一正義行動,是中國人民的禁煙鬥爭中的偉大勝利,也反映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準備抵抗任何侵略的決心。促使外國侵略者感到震懼而膽寒,人民群眾拍手稱快,並獲得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虎門銷煙”從6月3日至25日,是世界禁毒史上的輝煌壯舉。國聯曾把6月3日定為禁毒日,聯合國將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

禁煙後,林則徐堅決駁斥了“戰爭起於中國查禁鴉片”的強盜邏輯。他說的意思是:外國侵略者入侵不是由禁煙而起,因為我們不禁煙,他們也同樣要侵略;這樣是決定了侵略者“利心不死”、“反複無常”、“欺弱畏強”的本質。如果我們讓步不抵抗,他們就會進一步發動侵略。由於林則徐高瞻遠矚看到了問題的本質。所以,他在軍事上做了準備,沒有放鬆對敵人的警惕性。積極著手修築工事,招募一批水上居民(旦民)、漁民、鹽工為突擊隊,時刻準備運用這個“民間力量”與敵人作鬥爭,保衛祖國的南疆。由於軍民合作團結,對敵鬥爭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因而,林則徐深信“民心可用”,同時體會到人民的力量是偉大的,足以製侵略者而有餘。販毒頭子義律公然發起武裝挑釁,林則徐堅壘固軍,於1839年9至11月,接連七次挫敗英國侵略者,連獲鴉片戰爭前哨全勝。當時,道光帝聞捷大喜,嘉獎了林則徐,又任命他為兩廣總督,但否定了他對英國商人分清良莠,區別對待的方針,下旨驅逐全部英船出境,從而斷絕中英貿易。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6月28日,48艘艦船,四千多士兵組織的英國侵略軍封鎖了廣東海麵,正式發動侵華戰爭。林則徐嚴陣以待,增修虎門炮台三百多位,並招募水勇,加強團結,保家衛國。在他沉著指揮下,我國軍民奮起抗擊英侵略軍戰艦的武裝挑釁,取得了九龍海戰、穿鼻海戰、官湧海戰、磨刀洋海戰等四次勝利,敵人在廣東無隙可尋,一再遭受到可恥的失敗,顯示出中國人民的骨氣和威力,林則徐不愧是英雄,創出驚天動地的偉跡。英國侵略者隻好轉向福建、浙江沿海一帶,由於這些地區事前準備不足,當發生戰鬥時又抵抗無力,造成定海失守,投降派乘機抬頭,把戰敗的責任歸咎於林則徐禁煙事上;道光皇帝便把他當為替罪羊。結果,降旨將他革職,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被清政府遣戍流放到新疆伊犁城。

他在流放途中,回首廣州禁煙運動的失敗,陷入沉思;在這長達半個世紀的曆史中,他經曆所謂康乾“盛世”,直至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報國憂民的林則徐與這曆史車輪同步,他必須思考著中國前途的命運;朝延日益腐敗,又麵臨鴉片的侵入,閉關鎖國政策已不適時宜,多麼軟弱無力。為了振興中華,抵製外來的侵略,林則徐力圖補偏救弊,變革圖強,因而主張學習外國先進文明,抗擊侵略者的挑釁,這就形成了林則徐區別於前人的獨到思想深度。到揚州,他與好友魏源相遇,促膝長談,並將自己彙編的《四洲誌》等交給魏源,囑其編撰《海國圖誌》。他不顧勞累,在燈下還整理鑄炮方法和工藝及8種戰船圖樣等,為鴉片戰爭後,“要師夷之長技”進行總結,然後“才能製敵”。他在新疆三年,忍辱負重。他思想並不消沉,在三兒聰彝陪同下,會同喀喇沙爾大臣全慶,行程二萬裏,足跡遍布天山南北,共查勘68萬9千畝,積極推動和協助布彥泰將軍大辦屯墾事業、興修水利。開挖了不少“坎井”,利用地下泉水進行灌溉,保證農業增產增收,群眾感激他,就把坎井頌稱“林公井”。1845年冬天,他奉聖旨獲釋入關,以後,他擔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到昆明就任雲貴總督。林則徐按照“不分漢回,但分良莠”的民族平等政策,得到邊疆人民的擁戴,皇帝詔加太子太保。1849年因病告老還鄉回到福州前,幾萬雲南人民焚香載酒夾道歡送他。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11月5日林則徐奉旨為欽差大臣,帶病從福州起程,前往廣西督師,在途中於11月22日病逝於廣東潮州普寧縣行館,終年66歲,皇帝追贈太子太傅,諡“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