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熱愛祖國、關心人民,積極投身革命。1927年周恩來領導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時,他和胡愈之、葉聖陶等人組織上海著作人公會,積極參加臨時革命政權組織“上海市人代會議”的活動,同年5月被迫遠走歐洲,直至1929年年初回國。回國後,先後在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當教授,同時主編《文學》月刊、《文學季刊》。1934年到上海,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同時為生活書店編輯《世界文庫》。1938年3月參加中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對他加以迫害,指令各大學不許聘請他教書,但他不屈不撓,堅持鬥爭。1949年他秘密繞道香港,到北京參加第一屆政協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長。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文化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等重要職務,並多次出國訪問。1958年10月17日不幸因飛機失事而西歸,享年60歲。他的重要著作有:《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基本建設與古文物保護工作》;《中國文學論集》、《鄭振鐸文集》;譯作有《血痕》、《灰色馬》等。
心慈文美的才女冰心冰心(1900-1999),我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文學翻譯家。
她一生喜愛玫瑰花。還在童年的時候,她讀《紅樓夢》,看到小廝興兒形容探春的傳神句子:“三姑娘的混名兒叫’玫瑰花兒‘,又紅又香,無人不愛,隻是有刺紮手……”從此,她就對這種濃豔而又有風骨的花,十分喜愛。20年代末期,冰心與吳文藻教授(人類學家)結婚,有了自己的家,就在廊前種了德國種的兩行白玫瑰,花開得很大朵,花期又長,家中的花瓶裏常有鮮花供養。她不僅自己享用,還饋贈朋友,送給在學校附屬醫院裏養病的學生。
冰心自幼年時代就廣泛接觸了中國古典文學作品。1914年她在北京貝滿女中學習,“五四”運動爆發時,在協和女子大學預科學習,被選為學生會文書,參加了學生運動。在革命潮流影響下,為了探索人生的道路,暴露社會的黑暗,開始了以社會、家庭、婦女等人生問題為主題的問題小說的創作,如《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就是屬於這一類的作品。她也寫詩,詩集《繁星》、《春水》,除表現母愛外,還記錄了她零星的感受和遐想,文筆雋逸,藝術精巧。1921年她參加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的文學研究會,努力實踐“為人生”的藝術觀點。1923年,她赴美國留學,專門研究文學,同時把在旅途和異邦的見聞寫成散文寄回國內發表,結集為《寄小讀者》,在當時影響較大。冰心在文學創作中,以散文的成就最大,她自己說過:“我知道我的筆力,宜散文而不宜詩。”她的散文寫得細膩、柔和、委婉、清麗,使她蜚聲海內外。她擅長將明白曉暢的白話文和簡潔凝煉的文言文交替在一起使用,來抒寫生活中一刹那的景象和心靈中細膩澄澈的情思;又工於編織傳神的奇思妙想的彩網,來構思篇幅短小、涵義深廣的篇章。她以女性的深情,寫大海,寫明月,寫童心的天真,寫母愛的偉大,是新文學運動中的一枝琪花瑤草。她不但努力於域外文學的介紹,更專注於本土古典美學的重建。她是第一個把傳統的“孝”字,從舊的倫理道德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納入人性範疇去考察的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憶明珠是這樣評價的:“冰心與魯迅都是近代必不可少的思想啟蒙的先軀,兩者應是互補而不是對立。”抗戰期間,冰心住在重慶,用“男士”的筆名寫散文。抗戰勝利後,隨丈夫到日本。1947年與郭沫若等人出版小說合集《可紀念的朋友們》。1947年至1951年春,曾在東京大學新中國文學係任教。1951年秋回國後,仍致力於創作。除寫作外,她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曾12次出訪日本、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埃及等國,為促進國際間的友誼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同時,還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並被選為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她的兒童文學作品集《小桔燈》,後來又出版了《櫻花讚》,這兩部作品可視為鮮明體現冰心散文風格特色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