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下課鍾剛敲過,一個學生有意作弄這位年輕的老師,遞上一張紙條說:“盧老師,這兩道題,請你做做好嗎?”盧嘉錫接過紙條很快就算出來了。但是,學生說:“盧老師,請一定用平麵綜合幾何法。”盧嘉錫果然被難住了。一時間,校園裏無人不知盧嘉錫被學生考倒的事。
後來,盧嘉錫在數學係資料室一冊美國數學會會刊上查到,原來這是一道懸賞題目。後來有人答對了,答案登在會刊上。盧嘉錫就把它譯成了中文,當麵交給了那個學生,並告訴他查找的經過。
事隔多年,盧嘉錫從美國取得博士學位歸來。有位朋友來找他,並告訴他就是當年曾考倒他的那個學生,想向他請教一個化學問題不知肯不肯接見?盧嘉錫聽罷大笑說:“別說現在不會怪,就是當時也不會怪。閩南有句俗話,’隻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先生‘嘛!要是老師不希望學生超過自己,這個老師就該被’打倒‘。”這話使他的學生敬佩不已。
盧嘉錫教授已進入耄耋之年,仍是壯心不已,他為自己題寫過一幅座右銘:“吾日三省吾身:為’四化‘大局謀而不忠乎?與國內外同行交流學術而乏創新乎?獎掖後進不落實乎?”作為已進入國家領導人行列的盧嘉錫教授所表現出來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的風範,令人敬仰。亦是我們大家求學與做人的楷模。
明亮的文壇閩籍“四星座”
福建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出現過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和各種傑出人物。他們的業績和創見,啟迪著後人,對祖國的文明和人類的曆史,作過重大的貢獻。我們若不了解他們,就難於了解現在,也難於走向未來。
為了鞭策我們努力向前,今天從我國文學史上燦爛的星空,選擇明亮的閩籍“四星座”來作簡要介紹,期盼莘莘學子從中了解文明的曆史足跡,從而激勵自己茁壯成長的信心和勇氣。
譯著奇才林紓林紓(1852-1924),近代著名文學家。原名林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冷紅生。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幼年孤苦,喜歡讀書,經常買破舊的書籍不分白天黑夜苦讀不懈。課餘時間,經常到街上去逛書店,找各種各樣的沒有讀過的書讀。由於家境貧寒,買不起書,就常常帶著幹糧,在街頭的書店裏站著讀書。他讀書很專心,又有良好的理解力和記憶力,因此收獲很大。有時,他為了讀一本愛不釋手的書,往往忘記了吃飯和休息,在書店裏整整站上一天,直到把書讀完才高興地離開。
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剛滿“而立”之年的林紓中了舉人。此後,他專心學習桐城派古人。戊戍變法前寫《興女學》、《破藍衫》等新樂府50首,讚揚新學,抨擊科舉製度,具有維新派立場。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自己雖然不懂外語,但專注而摯誠的與懂外語的人合作,用古文翻譯作家小仲馬的《巴黎茶花遺事》及其他外國小說一百七十多種,刷新當時文壇,受到讀者的歡迎,對當時的文學改良起著積極的作用。在譯書過程,為了集中精力,充分利用時間,他閉門謝客,拒絕應酬,並在自己住宅的窗台、書架、爐灶、過道上,到處放置紙筆,隨時將“外語通”的口述根據自己的記憶記錄下來,並不斷加以修改。在譯著進程中,他越來越意識自己不懂外語的局限,於是虛心請求“外語通”賜教,力求對原文的翻譯在“意譯”的同時又不“走樣”,使得他成為當時文壇享有盛名的“不懂外語的翻譯家”。
晚年的林紓以清室遺老自居。他多才多藝,能詩善畫。著有《畏廬文集》、《畏廬詩存》和傳奇、小說、筆記等多種。
拓展能手鄭振鐸鄭振鐸(1898-1958),中國現代作家、文學史家、考古學家。筆名西諦、郭源新。福建長樂人。童年時,祖父、父親相繼去世,依靠母親做雜工維持生活。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他為人樸實敦厚,從小勤奮好學。他把自己的學習經驗歸納為兩句話,這就是:“重視基礎,注意拓展。”他認為,重視基礎與注意拓展,這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麵。隻有在基礎紮實的前提下,才能戰勝自己的弱點與知識缺陷,將知識與能力拓展開來,並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要打好基礎,就要重視積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知識與才幹的基礎就源於積累。在學習上他匠心獨運,別具一格,平日能及時對知識查漏補缺,加強優勢,補充不足,使自己的知識體係完備起來,在總體知識上達到新的高度。由於勤奮好學,知識淵博,他的工作適應性很強。1919年他積極參加“五四”運動,並和瞿秋白等人創辦旬刊《新社會》,1920年他們又創辦月刊《人道》,同年與茅盾、葉聖陶等人組織成立進步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還與歐陽予倩等人組織“民眾戲劇社”,並編輯出版戲劇刊物《戲劇》。1921年年初,鄭振鐸畢業於鐵路管理學校,由茅盾介紹到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他在編輯工作中體會到,當合格的編輯還需多讀書,加強學識修養。他每到一地,都很愛書店。他的書房堆滿了書。更有不少新老朋友不時將他們的新作寄給他,對此他深為高興。創辦的兒童刊物《兒童世界》、主編的《小說月報》、主辦的《公理日報》很受讀者歡迎。